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农牧区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概述 | 第10-13页 |
(一)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0-13页 |
1、职务犯罪 | 第10-11页 |
2 、农牧区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界定 | 第11-13页 |
(二) 农牧区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研究的现实意义 | 第13页 |
二、内蒙古某市农牧区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现状 | 第13-23页 |
(一) 农牧区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情况 | 第13-19页 |
1、犯罪规模 | 第16-17页 |
2、犯罪结构 | 第17-18页 |
3、犯罪人情况 | 第18页 |
4、量刑情况 | 第18-19页 |
(二) 农牧区基层组织人员犯罪的特点 | 第19-21页 |
1、犯罪主体单一且文化程度低 | 第19页 |
2、权力过分集中且人财物管理混乱 | 第19页 |
3、涉案领域、涉及罪名集中但犯罪手段巧妙 | 第19-20页 |
4、窝案、串案增多且时间跨度大、作案次数多 | 第20-21页 |
(三) 农牧区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危害后果 | 第21-23页 |
1、侵害了农牧民的利益 | 第21-22页 |
2、造成公共财产流失 | 第22页 |
3、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| 第22页 |
4、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| 第22-23页 |
三、内蒙古某市农牧区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 | 第23-28页 |
(一) 权力监督制衡体制不够完善 | 第23-24页 |
1、在上监管制约乏力 | 第23-24页 |
2、在下监督制约盲区 | 第24页 |
3、在外查处预防被动 | 第24页 |
4、在内监督制衡虚设 | 第24页 |
(二) 惠民政策运行机制不完善 | 第24-26页 |
1、管理部门混乱、不够统一 | 第26页 |
2、操作程序繁琐且流于形式亦不够规范 | 第26页 |
(三) 犯罪人形成特殊的犯罪心理 | 第26-28页 |
1、误入歧途型 | 第26-27页 |
2、先天不良型 | 第27-28页 |
四、农牧区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之策 | 第28-35页 |
(一) 顶层设计是根本保障 | 第28-29页 |
1、预防职务犯罪立法 | 第28-29页 |
2、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 | 第29页 |
(二) 建立完善的人财物管理运行机制 | 第29-31页 |
1、完善选人、用人机制 | 第29-30页 |
2、明确职责分工,建立明晰的责任清单 | 第30页 |
3、规范财物管理流程,建立统一的操作程序 | 第30页 |
4、提升基层组织人员待遇,建立符合经济增长模式的工资机制 | 第30-31页 |
(三) 构建涉及农牧业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预防大格局 | 第31-33页 |
1、施行民主管理和强化群众监督 | 第31-32页 |
2、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基层组织事务 | 第32页 |
3、成立专门机构管理惠农、惠牧项目 | 第32页 |
4、完善预防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| 第32-33页 |
(四) 提升基层干部思想素质,增强为民服务之心 | 第33-35页 |
1、开展警示教育,形成不敢腐的心理威慑 | 第33页 |
2、开展法制教育,形成不能腐的法治之心 | 第33页 |
3、开展思想教育,形成不想腐的公仆之心 | 第33-35页 |
结语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致谢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