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4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2 恶搞现象嬗变到粉丝文化的个案解析-以淋文化为例 | 第18-36页 |
2.1 淋文化的概念解析 | 第18-20页 |
2.1.1 淋文化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2.1.2 淋文化、恶搞、粉丝文化的概念区分 | 第19-20页 |
2.2 淋文化的媒介文本:互文性文本生产 | 第20-28页 |
2.3 淋文化的风格建构:认同和定位 | 第28-32页 |
2.4 淋文化的话语策略:典型式狂欢 | 第32-36页 |
3 恶搞现象到粉丝文化的嬗变历程梳理—以淋文化为例 | 第36-49页 |
3.1 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选择依据 | 第36-43页 |
3.1.1 淋文化的嬗变阶段划分依据 | 第36页 |
3.1.2 淋文化嬗变阶段的梳理 | 第36-43页 |
3.2 淋文化嬗变前后的文化特征比较 | 第43-49页 |
3.2.1 从恶意到善意-负面意义被淡化 | 第44-45页 |
3.2.2 从狂躁到冷静-叙事思维粉丝化 | 第45-46页 |
3.2.3 从小众到泛化-影响逐步日常化 | 第46-47页 |
3.2.4 从沉默到接纳-本体态度公开化 | 第47-49页 |
4 淋文化嬗变的原因 | 第49-63页 |
4.1 生产层面 | 第49-52页 |
4.1.1 媒介升级:传播与互动创造影响力 | 第49-51页 |
4.1.2 技术发展:稀释与改变文化内涵 | 第51-52页 |
4.2 信息层面 | 第52-55页 |
4.2.1 即时表达:注重愉悦和新素材 | 第52-53页 |
4.2.2 分众化时代:要求有焦点的信息 | 第53-54页 |
4.2.3 消解意见领袖:尊重个人选择 | 第54-55页 |
4.3 需求层面 | 第55-59页 |
4.3.1 代际区分:年轻人领地的自卫需求 | 第55-57页 |
4.3.2 群体归属:少限制而灵活的需求 | 第57页 |
4.3.3 自我表达:契合群体展示的需求 | 第57-59页 |
4.4 社会层面 | 第59-63页 |
4.4.1 全球环境:跨文化传播的显著倾向 | 第59-60页 |
4.4.2 转型困境:个人与社会的命运质询 | 第60-61页 |
4.4.3 社会氛围:网络赋予的开放话语空间 | 第61-63页 |
5 淋文化对粉丝文化的启示 | 第63-67页 |
5.1 逃离负文化的悲剧命运 | 第63-64页 |
5.2 有生机的文化创造入口 | 第64页 |
5.3 无权力者的平衡与政治 | 第64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附录:采访手记 | 第73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