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业基础科学论文--土壤学论文--土壤形成及演化论文--土壤分析论文

黄土典型堆积区包气带土壤CO2的变化特征、成因机制及其碳循环意义

中文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7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第17-21页
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1-31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21-22页
    2.2 研究区概况第22-24页
    2.3 黄土剖面第24-31页
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31-37页
    3.1 现场监测与室内分析方法第31-36页
    3.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36-37页
第4章 黄土塬区包气带土壤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第37-43页
    4.1 秋射剖面土壤CO_2的变化特征第37-39页
    4.2 灵台县城剖面土壤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第39-42页
    4.3 小结第42-43页
第5章 黄土地区土壤碳通量特征第43-67页
    5.1 黄土塬区土壤碳通量特征第44-52页
    5.2 黄土沟底基岩出露区土壤碳通量特征第52-54页
    5.3 碳通量特征对黄土包气带土壤CO_2成因的指示第54-57页
    5.4 秋射剖面土壤CO_2的侧向通量第57-61页
    5.5 灵台县城剖面CO_2的侧向通量第61-62页
    5.6 梯田后壁和黄土剖面在土壤碳排放评估中的作用第62-66页
    5.7 小结第66-67页
第6章 黄土地区土壤CO_2成因的稳定碳同位素研究第67-75页
    6.1 灵台秋射剖面土壤CO_2的碳同位素特征第67-69页
    6.2 土壤CO_2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9-70页
    6.3 土壤CO_2的成因及其各贡献端元的贡献比例第70-74页
    6.4 小结第74-75页
第7章 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碳循环意义第75-92页
    7.1 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第75-81页
    7.2 黄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的变化特征第81-89页
    7.3 黄土液态碳库特征第89-91页
    7.4 小结第91-92页
第8章 黄土浅层地下水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第92-102页
    8.1 样品的前处理与测试方法第92-97页
    8.2 泉水LGQ的DNA测序结果第97-99页
    8.3 LGQ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碳循环意义第99页
    8.4 小结第99-102页
第9章 黄土深层(~100m)碳库及其周转第102-110页
    9.1 黄土碳库的碳储量评估第102-103页
    9.2 黄土碳酸盐风化碳汇评估第103-106页
    9.3 黄土深层(~100m)碳库的周转模式第106-108页
    9.4 黄土现代碳循环过程对黄土古气候定量重建的挑战与启示第108-109页
    9.5 小结第109-110页
第10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第110-114页
    10.1 结论第110-112页
    10.2 存在问题及建议第112-114页
致谢第114-116页
参考文献第116-133页
附录A LGQ泉水的DNA测序结果第133-141页
附录B 论文发表第141-143页
附录C 个人简介第143页

论文共1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一些类型Pretzel纽结的解纽数
下一篇:基于城市航空交通数据的出行空间分布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