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9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6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 主要工作和创新 | 第20-22页 |
1.4.1 主要工作 | 第20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1.5 论文的基本结构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概述 | 第23-25页 |
2.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1.1 大学生认知及认知结构的含义 | 第23页 |
2.1.2 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 | 第23-24页 |
2.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内涵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现状分析 | 第25-39页 |
3.1 调查设计与实施 | 第25-26页 |
3.1.1 调查目的 | 第25页 |
3.1.2 调查对象 | 第25-26页 |
3.2 调查数据分析 | 第26-38页 |
3.2.1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价值的认知情况 | 第26-28页 |
3.2.2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认知情况 | 第28-31页 |
3.2.3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认知情况 | 第31-34页 |
3.2.4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认知情况 | 第34-36页 |
3.2.5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认知情况 | 第36-38页 |
3.3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成果及 问题和原因分析 | 第39-47页 |
4.1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成果 | 第39-42页 |
4.1.1 大学生普遍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| 第39页 |
4.1.2 大学生认可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| 第39-41页 |
4.1.3 大学生认可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| 第41页 |
4.1.4 大学生对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关注度提高 | 第41-42页 |
4.2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问题 | 第42-44页 |
4.2.1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存在偏差 | 第42-43页 |
4.2.2 对教师及教学方式有更高的需求 | 第43页 |
4.2.3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不高 | 第43-44页 |
4.3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问题的原因 | 第44-46页 |
4.3.1 社会价值多元化造成大学生思维的混乱 | 第44-45页 |
4.3.2 教师在对大学生的引导方面有所欠缺 | 第45页 |
4.3.3 大学生个人思想观念的偏差 | 第45-46页 |
4.4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改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对策与建议 | 第47-56页 |
5.1 建构、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结构 | 第47-48页 |
5.1.1 建构开放性的认知结构 | 第47-48页 |
5.1.2 建构多维的认知结构 | 第48页 |
5.1.3 建构有发展性的认知结构 | 第48页 |
5.2 加强对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和教师自身的学习 | 第48-52页 |
5.2.1 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| 第48-49页 |
5.2.2 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 | 第49页 |
5.2.3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知 | 第49-50页 |
5.2.4 提高教育者自身专业素养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 | 第50-51页 |
5.2.5 不断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素养 | 第51-52页 |
5.3 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改善大学生认知 | 第52-53页 |
5.3.1 以学生为本,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 | 第52-53页 |
5.3.2 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| 第53页 |
5.4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善大学生认知 | 第53-55页 |
5.4.1 加强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| 第53-54页 |
5.4.2 加强微课、慕课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| 第54页 |
5.4.3 加强互联新技术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| 第54-55页 |
5.5 小结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