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1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4 主要工作和创新 | 第22-23页 |
1.5 论文的基本结构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号与隐性思想教育的相关概述 | 第24-32页 |
2.1 微信公众号概述 | 第24-27页 |
2.1.1 微信的发展和特点 | 第24-25页 |
2.1.2 微信公众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| 第25-26页 |
2.1.3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内涵和特点 | 第26-27页 |
2.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| 第27-30页 |
2.2.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和特点 | 第27-28页 |
2.2.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| 第28-30页 |
2.3 高校微信公众号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| 第30-31页 |
2.3.1 与时俱进,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| 第30页 |
2.3.2 以人为本,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感 | 第30-31页 |
2.3.3 开拓创新,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滞后性 | 第31页 |
2.4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| 第32-39页 |
3.1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个体性功能表现 | 第32-35页 |
3.1.1 个体生存功能表现 | 第32-33页 |
3.1.2 个体发展功能表现 | 第33-34页 |
3.1.3 个体享用功能表现 | 第34-35页 |
3.2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社会性功能表现 | 第35-38页 |
3.2.1 政治功能表现 | 第35-36页 |
3.2.2 文化功能表现 | 第36-37页 |
3.2.3 教育功能表现 | 第37-38页 |
3.3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| 第39-50页 |
4.1 生活服务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1.1 勤俭节约教育 | 第39-40页 |
4.1.2 心理健康教育 | 第40-41页 |
4.2 时事热点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| 第41-44页 |
4.2.1 爱国主义教育 | 第42页 |
4.2.2 形势政策教育 | 第42-44页 |
4.3 校园动态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| 第44-47页 |
4.3.1 校园文化建设 | 第44-45页 |
4.3.2 社团活动建设 | 第45-46页 |
4.3.3 师德建设 | 第46-47页 |
4.4 学术探讨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4.1 学术道德教育 | 第47-48页 |
4.4.2 创新训练教育 | 第48-49页 |
4.5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5章 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号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 | 第50-58页 |
5.1 加强对微信公众号的管理 | 第50-52页 |
5.1.1 加强对网络安全的传播,树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屏障 | 第50-51页 |
5.1.2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,树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保障 | 第51-52页 |
5.2 构建系统的微信公众号体系 | 第52-54页 |
5.2.1 丰富高校微信公众号内容建设,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样性的保证 | 第52-53页 |
5.2.2 完善组织平台支持体系,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“工具” | 第53页 |
5.2.3 优化微信公众号团队建设,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软实力建设 | 第53-54页 |
5.3 加强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号的价值认同 | 第54-57页 |
5.3.1 加强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教育,增强大学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| 第54-55页 |
5.3.2 满足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号的需求,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| 第55-56页 |
5.3.3 鼓励大学生分享信息,扩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 | 第56-57页 |
5.4 小结 | 第57-5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