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4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2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 | 第14-21页 |
2.1 企业竞争力理论 | 第14-17页 |
2.1.1 国外有关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| 第14-16页 |
2.1.2 我国有关的企业竞争力理论观点 | 第16-17页 |
2.2 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 | 第17-20页 |
2.2.1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| 第17-18页 |
2.2.2 商业银行竞争力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2.3 商业银行竞争力构成要素 | 第19-20页 |
2.3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1-34页 |
3.1 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| 第21-22页 |
3.1.1 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 | 第21页 |
3.1.2 重要性与全面性原则 | 第21页 |
3.1.3 系统论与多级评价原则 | 第21-22页 |
3.1.4 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| 第22页 |
3.2 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| 第22-24页 |
3.3 各指标含义及赋值 | 第24-31页 |
3.3.1 环境要素评价指标 | 第24-26页 |
3.3.2 能力要素评价指标 | 第26-30页 |
3.3.3 资源要素评价指标 | 第30-31页 |
3.4 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方法 | 第31-34页 |
第4章 阜新银行竞争力实证分析 | 第34-47页 |
4.1 阜新银行发展现状 | 第34-37页 |
4.1.1 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| 第35-36页 |
4.1.2 主要经营成绩 | 第36-37页 |
4.2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| 第37-45页 |
4.2.1 样本选取 | 第37-38页 |
4.2.2 指标处理 | 第38-39页 |
4.2.3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| 第39-43页 |
4.2.4 阜新银行竞争力的简要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3 阜新银行竞争力评价结论 | 第45-47页 |
4.3.1 阜新银行的盈利能力低下 | 第45页 |
4.3.2 阜新银行的创新能力表现突出 | 第45页 |
4.3.3 阜新银行的不良率较高,资产质量堪忧 | 第45-46页 |
4.3.4 阜新银行的信息科技力量亟需加强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阜新银行竞争力提升对策 | 第47-53页 |
5.1 提升全行的盈利能力 | 第47-48页 |
5.1.1 适度提升资产规模 | 第47页 |
5.1.2 提高资本充足率 | 第47页 |
5.1.3 创新发展中间业务 | 第47-48页 |
5.2 强化贷款的管理工作,提高资产质量 | 第48-49页 |
5.2.1 做好贷前调查 | 第48页 |
5.2.2 加强贷后管理 | 第48页 |
5.2.3 提高客户经理的道德水平 | 第48-49页 |
5.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| 第49-50页 |
5.3.1 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和规划 | 第49页 |
5.3.2 建立健全员激励体系 | 第49页 |
5.3.3 建立健全员工的考核体系 | 第49页 |
5.3.4 建立完善合理的员工培训流程 | 第49-50页 |
5.4 加强金融创新,提高服务水平 | 第50-51页 |
5.4.1 创新银企合作平台 | 第50页 |
5.4.2 创新担保模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| 第50-51页 |
5.4.3 创新信贷产品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| 第51页 |
5.4.4 完善服务功能,提升服务水平 | 第51页 |
5.5 加强科技系统建设,完善信息技术治理 | 第51-52页 |
5.5.1 完善信息科技治理,提高治理有效性 | 第51-52页 |
5.5.2 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,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| 第52页 |
5.5.3 加强业务连续性和信息系统应急管理,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| 第52页 |
5.6 明确市场定位,探索差异化经营 | 第52-53页 |
5.6.1 深耕本地市场,服务本地居民 | 第52页 |
5.6.2 探索差异化产品与服务 | 第52-53页 |
第6章 结论与不足 | 第53-54页 |
附录Ⅰ 辽宁省五家城商行竞争力定性指标问卷调查表 | 第54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