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理论介绍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树形结构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3.1 国外对树形结构的研究应用及发展 | 第13-15页 |
1.3.2 国内对树形结构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4.2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1.5 课题来源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树形结构分/集水器创构理论 | 第19-28页 |
2.1 构型理论及二叉树形结构的提出 | 第19-22页 |
2.1.1 构型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2 平面二叉树形结构的提出 | 第20-21页 |
2.1.3 空间树形结构的提出 | 第21-22页 |
2.2 理论分析及结构尺寸的确定 | 第22-26页 |
2.2.1 对称树形结构的理论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2.2 不对称树形结构理论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2.3 空间树形结构的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三种分/集水器的对比仿真分析 | 第28-45页 |
3.1 三种不同分/集水器结构及尺寸确定 | 第28-30页 |
3.1.1 传统分/集水器结构参数 | 第28-29页 |
3.1.2 树形分/集水器结构尺寸确定 | 第29页 |
3.1.3 空间分/集水器结构确定 | 第29-30页 |
3.2 三种不同分/集水器的仿真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2.1 网格划分 | 第30-32页 |
3.2.2 基于FLUENT三种分/集水器的仿真求解 | 第32-34页 |
3.3 三种不同分水器的对比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3.1 不同分水器的内部流态和三维压力分布对比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3.2 不同分水器的二维流态和压力分布对比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4 三种不同集水器的对比分析 | 第38-43页 |
3.4.1 不同集水器的内部流态和三维压力分布对比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4.2 不同集水器的二维流态和压力分布对比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5 文中涉及的树形结构与基于仿生学的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| 第4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实验平台的设计及搭建 | 第45-50页 |
4.1 实验平台的设计 | 第45-47页 |
4.1.1 常见水泵并联实验平台原理图介绍 | 第45页 |
4.1.2 实验平台的设计及搭建 | 第45-47页 |
4.2 重要设备的介绍及线路接法 | 第47-49页 |
4.2.1 调控设备 | 第47-48页 |
4.2.2 测试设备 | 第48-49页 |
4.2.3 数据采集仪器的线路接法 | 第4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不同分/集水器的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| 第50-77页 |
5.1 实验方案介绍 | 第50-52页 |
5.1.1 实验步骤 | 第51-52页 |
5.1.2 数据的处理方法 | 第52页 |
5.2 三种不同分/集水器的加工实物图 | 第52-53页 |
5.3 分水器实验数据整理及对比分析 | 第53-57页 |
5.3.1 四台水泵并联运行三种分水器的实验对比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3.2 三台水泵并联运行三种分水器的实验对比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3.3 两台水泵并联运行三种分水器的实验对比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4 集水器实验数据整理及对比分析 | 第57-74页 |
5.4.1 传统集水器与树形集水器的实验对比分析 | 第57-63页 |
5.4.2 两种树形集水器在标准工况下的效率增长对比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4.3 传统集水器与空间集水器的实验对比分析 | 第64-70页 |
5.4.4 两种新型集水器的实验对比分析 | 第70-74页 |
5.5 节能计算 | 第74-76页 |
5.5.1 分水器节能计算 | 第74-75页 |
5.5.2 集水器节能计算 | 第75-7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6.1 结论 | 第77-78页 |
6.2 展望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