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35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 厚板窄间隙焊接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8-24页 |
1.2.1 窄间隙焊接方法分类及特点 | 第18-20页 |
1.2.2 窄间隙GMAW焊接技术进展 | 第20-24页 |
1.3 海洋平台齿条钢焊接工艺研究现状 | 第24-33页 |
1.3.1 焊接冷裂纹 | 第25-27页 |
1.3.2 热影响区组织与韧性的关联 | 第27-33页 |
1.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33页 |
1.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5页 |
第2章 试验条件及方法 | 第35-46页 |
2.1 焊接设备 | 第35-36页 |
2.2 试验材料 | 第36-37页 |
2.3 焊接规范 | 第37-38页 |
2.4 试验方法 | 第38-46页 |
2.4.1 焊接热循环曲线测量 | 第38-40页 |
2.4.2 焊接热模拟试验 | 第40-43页 |
2.4.3 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| 第43-45页 |
2.4.4 断口形貌观察分析 | 第45页 |
2.4.5 显微组织观察分析 | 第45-46页 |
第3章 窄间隙旋摆电弧MAG立焊的工艺特点 | 第46-56页 |
3.1 新工艺的基本原理 | 第46-47页 |
3.2 焊接接头成形特点 | 第47-49页 |
3.3 电弧移动过程分析 | 第49-53页 |
3.4 熔池形貌演变分析 | 第53-5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4章 窄间隙旋摆电弧MAG立焊的热特点 | 第56-71页 |
4.1 焊接温度场模拟 | 第56-62页 |
4.1.1 热源模型推导 | 第56-60页 |
4.1.2 模型网格划分 | 第60页 |
4.1.3 模型参数设置 | 第60-61页 |
4.1.4 模拟结果验证 | 第61-62页 |
4.2 热影响区亚区划分 | 第62-65页 |
4.2.1 单层立焊 | 第63页 |
4.2.2 多层立焊 | 第63-65页 |
4.3 热循环曲线分析 | 第65-6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5章 Q690E钢窄间隙旋摆电弧MAG立焊的接头性能特点 | 第71-89页 |
5.1 实际接头的力学性能 | 第71-77页 |
5.1.1 接头硬度 | 第72-75页 |
5.1.2 强度和塑性 | 第75-76页 |
5.1.3 低温韧性 | 第76-77页 |
5.2 热影响区韧性演变分析 | 第77-85页 |
5.2.1 热模拟试验结果 | 第77-81页 |
5.2.2 低温冲击断口分析 | 第81-85页 |
5.3 与实际接头韧性差异分析 | 第85-8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6章 Q690E钢窄间隙旋摆电弧MAG立焊的冶金特点 | 第89-108页 |
6.1 实际接头的显微组织 | 第89-93页 |
6.2 热影响区组织演变分析 | 第93-98页 |
6.2.1 模拟一次热循环组织 | 第93-96页 |
6.2.2 模拟两次热循环组织 | 第96-98页 |
6.3 显微组织对冲击韧性的影响 | 第98-103页 |
6.4 热影响区脆化机制讨论 | 第103-105页 |
6.4.1 粗晶脆化 | 第103-104页 |
6.4.2 组织脆化 | 第104-105页 |
6.5 实际工艺优化措施 | 第105-106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结论 | 第108-110页 |
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| 第110-111页 |
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2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1-122页 |
1.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1页 |
2.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| 第121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