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1.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思路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5 研究创新及不足 | 第18-20页 |
1.5.1 研究创新 | 第18-19页 |
1.5.2 研究不足 | 第19-20页 |
2.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| 第20-39页 |
2.1 信用利差理论基础 | 第20-25页 |
2.1.1 相关术语 | 第20-21页 |
2.1.2 信用利差定价模型 | 第21-25页 |
2.2 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理论基础 | 第25-29页 |
2.2.1 宏观经济波动性因素 | 第25-28页 |
2.2.2 微观企业风险因素 | 第28-29页 |
2.2.3 债券因素 | 第29页 |
2.3 信用利差研究相关文献 | 第29-37页 |
2.3.1 信用利差模型量化研究的相关文献 | 第30-31页 |
2.3.2 信用利差与信用风险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 | 第31-32页 |
2.3.3 信用利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相关文献 | 第32-37页 |
2.4 文献评述 | 第37-39页 |
3. 我国企业债券发展情况 | 第39-47页 |
3.1 我国企业债券发展历史 | 第39-41页 |
3.1.1 萌芽阶段(1984年至1986年) | 第39页 |
3.1.2 快速发展阶段(1987年至1992年) | 第39-40页 |
3.1.3 整顿阶段(1993年至1998年) | 第40-41页 |
3.1.4 规范发展阶段(1999年至今) | 第41页 |
3.2 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现状 | 第41-46页 |
3.2.1 发展速度加快,但规模仍然较小 | 第42-43页 |
3.2.2 发行期限以中长期为主 | 第43-44页 |
3.2.3 投资者日渐丰富且分化明显 | 第44-45页 |
3.2.4 以平价发行为主,无溢价发行 | 第45-46页 |
3.2.5 信用利差与资金面相关度更高,与基本面相关度不大 | 第46页 |
3.3 我国企业债券存在问题 | 第46-47页 |
4. 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| 第47-53页 |
4.1 样本的选取 | 第47页 |
4.2 变量的定义 | 第47-51页 |
4.2.1 被解释变量的定义 | 第47-48页 |
4.2.2 解释变量的定义 | 第48-50页 |
4.2.3 控制变量的定义 | 第50-51页 |
4.2.4 变量归纳 | 第51页 |
4.3 研究假设 | 第51-53页 |
5. 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53-64页 |
5.1 变量数据处理 | 第53页 |
5.2 描述性统计 | 第53-55页 |
5.3 相关性检验 | 第55-57页 |
5.4 实证模型 | 第57-58页 |
5.5 实证分析 | 第58-64页 |
5.5.1 对假设的检验 | 第58-62页 |
5.5.2 稳定性检验 | 第62-64页 |
6. 研究结论及建议 | 第64-68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4-65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65-67页 |
6.2.1 针对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现状 | 第65-66页 |
6.2.2 针对实证结果 | 第66-67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3页 |
后记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