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30页 |
1.1 选题来源 | 第12页 |
1.2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5页 |
1.2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.2 选题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1.3.3 研究述评 | 第23-25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25-2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7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| 第27-30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1.5.2 主要的创新点 | 第28-30页 |
第2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质及演化因素分析 | 第30-52页 |
2.1 群体性事件的涵义 | 第30-33页 |
2.1.1 群体的概念 | 第30页 |
2.1.2 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| 第30-33页 |
2.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质 | 第33-36页 |
2.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区别 | 第36-38页 |
2.4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| 第38-40页 |
2.4.1 敏感性 | 第38-39页 |
2.4.2 媒介性 | 第39页 |
2.4.3 时效性 | 第39页 |
2.4.4 主题性 | 第39-40页 |
2.4.5 集聚性 | 第40页 |
2.5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因素 | 第40-47页 |
2.5.1 案例分析 | 第40-42页 |
2.5.2 演化因素 | 第42-47页 |
2.6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现状分析 | 第47-51页 |
2.6.1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取得的成效 | 第47-49页 |
2.6.2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49-51页 |
2.7 本章小节 | 第51-52页 |
第3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命周期规律研究 | 第52-85页 |
3.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命周期分析 | 第52-57页 |
3.1.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命周期的划分方式 | 第52-53页 |
3.1.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命周期的划分原则 | 第53-54页 |
3.1.3 网络群体性事件生命周期的四阶段模型 | 第54-55页 |
3.1.4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阶段的阐释 | 第55-57页 |
3.2 案例分析 | 第57-59页 |
3.2.1 案例回顾 | 第57-58页 |
3.2.2 案例特点 | 第58-59页 |
3.3 模型拟合分析 | 第59-81页 |
3.3.1 多项式拟合预测模型 | 第59-65页 |
3.3.2 灰色预测模型 | 第65-69页 |
3.3.3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| 第69-72页 |
3.3.4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| 第72-75页 |
3.3.5 生命周期预测模型 | 第75-81页 |
3.4 模型拟合结论 | 第81-84页 |
3.4.1 四阶段模型能有效揭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周期 | 第81-82页 |
3.4.2 多种方法结合更能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极化规律 | 第82-83页 |
3.4.3 曲线预测能较准确模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峰值 | 第83-8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4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| 第85-107页 |
4.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分析 | 第85-87页 |
4.2 基于SIS模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| 第87-95页 |
4.2.1 模型定义及基本原理 | 第87-91页 |
4.2.2 仿真结果及规律分析 | 第91-95页 |
4.3 基于博弈模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| 第95-105页 |
4.3.1 模型定义及基本原理 | 第96-100页 |
4.3.2 博弈规律分析 | 第100-103页 |
4.3.3 案例分析 | 第103-10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7页 |
第5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规律仿真平台设计 | 第107-143页 |
5.1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构建 | 第107-109页 |
5.1.1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原理 | 第107页 |
5.1.2 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的构建 | 第107-109页 |
5.2 仿真平台的建立 | 第109-112页 |
5.2.1 仿真参数设计及处理 | 第110-111页 |
5.2.2 仿真程序的说明 | 第111-112页 |
5.3 仿真实验 | 第112-141页 |
5.3.1 仿真实验界面的说明 | 第112-113页 |
5.3.2 仿真实验各综合因素的说明 | 第113-114页 |
5.3.3 不考虑时间衰减因素的仿真实验结果及说明 | 第114-124页 |
5.3.4 考虑时间衰减因素的仿真实验结果及说明 | 第124-135页 |
5.3.5 其他因素的影响分析 | 第135-140页 |
5.3.6 仿真实验结论分析 | 第140-14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41-143页 |
第6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机制研究 | 第143-157页 |
6.1 网络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 | 第143-146页 |
6.1.1 加强风险防范,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意识 | 第143-144页 |
6.1.2 制定合理有效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| 第144-145页 |
6.1.3 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决策的前瞻性 | 第145-146页 |
6.2 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导机制 | 第146-149页 |
6.2.1 官方媒体引导机制 | 第146页 |
6.2.2 大众媒体引导机制 | 第146-147页 |
6.2.3 网络媒体引导机制 | 第147-148页 |
6.2.4 网民引导机制 | 第148-149页 |
6.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发布机制 | 第149-152页 |
6.3.1 完善政府网络人发言制度 | 第150页 |
6.3.2 明确网络信息发布的要求和标准 | 第150-151页 |
6.3.3 规范网络信息发布的流程与程序 | 第151页 |
6.3.4 完善信息发布的方式与方法 | 第151-152页 |
6.4 网络群体性事件协调机制 | 第152-154页 |
6.4.1 建立功能强大的指挥协调机构 | 第152页 |
6.4.2 实现政府职能部门间协同决策 | 第152-153页 |
6.4.3 建立纵向与横向维度的协调格局 | 第153页 |
6.4.4 强化政府与媒体的联动协作机制 | 第153-154页 |
6.5 网络群体性事件修复机制 | 第154-155页 |
6.5.1 网络群体性事件后期跟踪机制 | 第154页 |
6.5.2 网络群体性事件风波平息机制 | 第154页 |
6.5.3 网络群体性事件影响修复机制 | 第154页 |
6.5.4 网络群体性事件行政问责机制 | 第154-155页 |
6.5.5 网络群体性事件总结反思机制 | 第155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55-157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157-1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1-167页 |
附录 GUI6部分源程序 | 第167-174页 |
致谢 | 第174-17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