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42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5-20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5-17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7-19页 |
1.1.3 研究目标 | 第19-2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20-3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20-30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30-37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37-40页 |
1.3.1 研究的思路 | 第37页 |
1.3.2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7-39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39-40页 |
1.4 研究创新 | 第40-42页 |
第2章 国际游资流动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| 第42-70页 |
2.1 国际游资是典型的投机资本 | 第42-48页 |
2.1.1 国际游资是高投机性资本 | 第42-45页 |
2.1.2 国际游资是高流动性投机资本 | 第45-46页 |
2.1.3 国际游资是高杠杆性投机资本 | 第46-48页 |
2.2 国际游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剖析 | 第48-51页 |
2.2.1 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是国际游资产生的根源 | 第48-49页 |
2.2.2 国际货币体系和政局动荡促使国际游资快速增长 | 第49页 |
2.2.3 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急剧膨胀 | 第49-51页 |
2.3 追求高额回报是国际游资流动的根本原因 | 第51-70页 |
2.3.1 机构投资者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体 | 第51-61页 |
2.3.2 资本与金融账户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渠道 | 第61-65页 |
2.3.3 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促进了国际游资的流动 | 第65-70页 |
第3章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基础 | 第70-93页 |
3.1 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| 第70-76页 |
3.1.1 第一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| 第70-72页 |
3.1.2 第二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| 第72-73页 |
3.1.3 第三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| 第73-76页 |
3.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理论依据 | 第76-83页 |
3.2.1 相互依赖理论 | 第76-78页 |
3.2.2 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理论 | 第78-79页 |
3.2.3 经济博弈论 | 第79-83页 |
3.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模型 | 第83-89页 |
3.3.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含义 | 第83-84页 |
3.3.2 金融危机的传导理论与扩散模型 | 第84-86页 |
3.3.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外部性模型 | 第86-89页 |
3.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模式与监管框架 | 第89-93页 |
3.4.1 金融监管的主要模式 | 第89-91页 |
3.4.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框架 | 第91-93页 |
第4章 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 | 第93-123页 |
4.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一国经济安全 | 第93-102页 |
4.1.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| 第93-96页 |
4.1.2 国际游资流动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 | 第96-98页 |
4.1.3 国际游资流动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| 第98-99页 |
4.1.4 国际游资流动推高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| 第99-102页 |
4.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| 第102-116页 |
4.2.1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成功经验 | 第102-108页 |
4.2.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失败教训 | 第108-114页 |
4.2.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经验与教训的启示 | 第114-116页 |
4.3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 | 第116-119页 |
4.3.1 宏微观审慎监管是目前金融监管最热门的话题 | 第117页 |
4.3.2 微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不同 | 第117-118页 |
4.3.3 宏微观审慎监管需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 | 第118-119页 |
4.4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统一监管与责任政府 | 第119-123页 |
4.4.1 统一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监管的发展趋势 | 第120-121页 |
4.4.2 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统一监管是政府的责任 | 第121-123页 |
第5章 双边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最有效方式 | 第123-138页 |
5.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一般理论阐释 | 第123-128页 |
5.1.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内涵 | 第123-124页 |
5.1.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形式 | 第124-126页 |
5.1.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内容 | 第126-128页 |
5.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| 第128-134页 |
5.2.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假设条件 | 第128-129页 |
5.2.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模型设计 | 第129-130页 |
5.2.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结果分析 | 第130-134页 |
5.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实践 | 第134-138页 |
5.3.1 美国与瑞士司法互助及证券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 | 第134-135页 |
5.3.2 美国-欧盟的金融监管对话机制 | 第135-136页 |
5.3.3 美国与加拿大的证券信息披露协调与合作实践 | 第136-137页 |
5.3.4 中国金融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实践 | 第137-138页 |
第6章 区域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次优选择 | 第138-165页 |
6.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区域性金融危机反思 | 第138-153页 |
6.1.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西欧金融风暴 | 第138-142页 |
6.1.2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墨西哥金融危机 | 第142-146页 |
6.1.3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| 第146-149页 |
6.1.4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欧债危机 | 第149-153页 |
6.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动因分析 | 第153-156页 |
6.2.1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御和阻断金融危机的传播 | 第153-154页 |
6.2.2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维护区域的共同利益 | 第154-155页 |
6.2.3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提高监管效率 | 第155页 |
6.2.4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范区域系统性危机 | 第155-156页 |
6.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制度设计 | 第156-162页 |
6.3.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| 第156-159页 |
6.3.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职能定位 | 第159-160页 |
6.3.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基本框架 | 第160-162页 |
6.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模式分析 | 第162-165页 |
6.4.1 欧盟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| 第162页 |
6.4.2 东亚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| 第162-163页 |
6.4.3 其他主要区域性金融监管机构和模式 | 第163-165页 |
第7章 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未来趋势 | 第165-187页 |
7.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体系 | 第165-170页 |
7.1.1 全球综合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| 第165-168页 |
7.1.2 全球专业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| 第168-170页 |
7.2 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 | 第170-179页 |
7.2.1 资本充足率监管限制国际游资的无限扩张 | 第171-173页 |
7.2.2 高杠杆机构监管防止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| 第173-177页 |
7.2.3 离岸金融中心是国际游资的重要监管场所 | 第177-179页 |
7.3 国际游资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| 第179-187页 |
7.3.1 对现行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检讨 | 第179-183页 |
7.3.2 对国际游资流动开征全球资本税具有可行性 | 第183-184页 |
7.3.3 协调与合作仍将是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的未来趋势 | 第184-187页 |
第8章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及其监管现状分析 | 第187-221页 |
8.1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现状分析 | 第187-201页 |
8.1.1 国际游资流动规模的测算方法 | 第187-191页 |
8.1.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渠道分析 | 第191-196页 |
8.1.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规模测算 | 第196-201页 |
8.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发展历程 | 第201-208页 |
8.2.1 积极引进外资,严格限制资本流出 | 第201-203页 |
8.2.2 逐渐放松资本管制,推动资本自由流动向前发展 | 第203-205页 |
8.2.3 引导国内资金走向国际市场,提速资本自由化进程 | 第205-208页 |
8.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具体内容及其效果 | 第208-217页 |
8.3.1 直接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| 第209-211页 |
8.3.2 证券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| 第211-214页 |
8.3.3 外债管理及其效果 | 第214-217页 |
8.4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17-221页 |
8.4.1 国际游资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 | 第217-218页 |
8.4.2 国际游资国内监管协调乏力 | 第218-219页 |
8.4.3 国际游资监管系统不完善 | 第219页 |
8.4.4 国际游资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| 第219-221页 |
第9章 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策略建议 | 第221-242页 |
9.1 审慎开放资本账户,加强资本流动管制 | 第221-225页 |
9.1.1 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| 第221-223页 |
9.1.2 资本账户自由化开启国际游资冲击之门 | 第223-224页 |
9.1.3 审慎对待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 | 第224-225页 |
9.2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| 第225-230页 |
9.2.1 货币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 | 第225-226页 |
9.2.2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| 第226-228页 |
9.2.3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| 第228-230页 |
9.3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,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| 第230-237页 |
9.3.1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| 第230-231页 |
9.3.2 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| 第231-234页 |
9.3.3 加强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控制政策体系的配合 | 第234-236页 |
9.3.4 优化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措施 | 第236-237页 |
9.4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,加强国际游资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| 第237-242页 |
9.4.1 双边协调与合作应是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重点 | 第237-238页 |
9.4.2 积极主导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 | 第238-240页 |
9.4.3 努力参与全球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框架的重构 | 第240-242页 |
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242-2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5-251页 |
致谢 | 第251-252页 |
附录 | 第252-256页 |
附录 1:中国银监会签署的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一览表 | 第252-255页 |
附录 2:中国证监会与境外证券(期货)监管机构签署的备忘录一览表 | 第255-2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