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0页 | 
| ABSTRACT | 第10-12页 | 
| 引言 | 第12-13页 | 
| 一、“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”之含义解读 | 第13-20页 | 
| (一) “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”的基本内涵 | 第13-17页 | 
| 1、责任主体 | 第13页 | 
| 2、适用对象 | 第13页 | 
| 3、适用范围 | 第13-17页 | 
| (二) “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”的诉讼价值 | 第17-18页 | 
| (三) 和“如实回答义务”之关系 | 第18-20页 | 
| 二、域外“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”之理论探析 | 第20-23页 | 
| (一) 英美法系国家关于“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”之规定 | 第20页 | 
| (二) 大陆法系国家关于“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”之规定 | 第20-21页 | 
| (三) 国际文件中关于“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”之规定 | 第21-23页 | 
| 三、中美“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”之区别 | 第23-27页 | 
| (一) 存在的土壤不同 | 第23-24页 | 
| (二) 适用的范围不同 | 第24-25页 | 
| (三) 适用的程序不同 | 第25页 | 
| (四) 违反规则的程序制裁后果不同 | 第25-27页 | 
| 四、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之实现现状 | 第27-30页 | 
| (一) 各政法单位重视新法,积极应对新法实施 | 第27页 | 
| (二) 不强迫自证其罪规则与“如实回答义务”存在实践冲突 | 第27-28页 | 
| (三) 全程录音录像制度落实状况喜忧参半 | 第28-30页 | 
| 五、“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”之制度构建 | 第30-43页 | 
| (一) 确立被追诉人自愿供述机制 | 第30-33页 | 
| 1、建立律师在场权制度 | 第30-32页 | 
| 2、“权利保障机制”与“权力保障机制”并重 | 第32-33页 | 
| (二) 健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| 第33-36页 | 
| 1、适用范围 | 第33-34页 | 
| 2、录制时间与方式 | 第34-35页 | 
| 3、保存方式 | 第35页 | 
| 4、保障辩护方的程序参与权 | 第35-36页 | 
| 5、违反录音录像规定的讯问笔录的效力认定问题 | 第36页 | 
| (三) 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| 第36-40页 | 
| 1、关于“威胁、引诱、欺骗等方式获取的供述” | 第37-38页 | 
| 2、关于“毒树之果” | 第38-39页 | 
| 3、关于证明责任的分配 | 第39-40页 | 
| (四) 增设司法救济制度 | 第40-43页 | 
| 1、完善被追诉人的控告权 | 第41页 | 
| 2、加强检察院的侦查监督职能 | 第41-43页 | 
| 六、“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”之必要的例外 | 第43-45页 | 
| (一) 营救式强迫 | 第43页 | 
| (二) 对几种特殊犯罪形式的例外规定 | 第43-45页 | 
| 1、恐怖主义犯罪与有组织犯罪 | 第43-44页 | 
| 2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 | 第44-45页 | 
| 结语 | 第45-46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 
| 发表文章目录 | 第48-49页 | 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 
| 个人简况 | 第50-51页 | 
| 承诺书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