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| 引言 | 第12-13页 |
| 一、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概述 | 第13-21页 |
| (一) 我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立法沿革 | 第13-18页 |
| 1. 1979 年刑事诉讼法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规范 | 第13-14页 |
| 2. 1996 年刑事诉讼法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规范 | 第14-16页 |
| 3. 2012 年刑事诉讼法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规范 | 第16-18页 |
| (二)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价值基础 | 第18-21页 |
| 1. 诉讼保障价值 | 第18-19页 |
| 2. 人权保障价值 | 第19-21页 |
| 二、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1-35页 |
| (一) 立法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定位不准确 | 第21-24页 |
| 1. 文义解释和体系解释下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之定位 | 第21-22页 |
| 2. 历史解释和目的解释下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之定位 | 第22-24页 |
| (二)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情形不明确 | 第24-27页 |
| (三)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场所不明确 | 第27-29页 |
| 1. “固定住处”如何确定 | 第27-28页 |
| 2. “指定居所”如何确定 | 第28-29页 |
| (四)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程序行政化 | 第29-31页 |
| (五)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中的执行问题 | 第31-33页 |
| 1.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权配置不合理 | 第31-32页 |
| 2.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成本较高 | 第32-33页 |
| (六)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和救济机制不完善 | 第33-35页 |
| 三、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之完善 | 第35-42页 |
| (一) 准确定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| 第35-37页 |
| 1. 将重罪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定位为羁押措施 | 第35-36页 |
| 2. 将无固定住处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定位为非羁押措施 | 第36-37页 |
| (二) 明确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具体适用情形 | 第37页 |
| (三) 明确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场所 | 第37-38页 |
| (四) 重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程序 | 第38-39页 |
| (五) 优化执行权配置,实现执行方式多样化 | 第39页 |
| (六) 完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和救济机制 | 第39-42页 |
| 结语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| 参考政策法规 | 第45-46页 |
| 发表文章目录 | 第46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-48页 |
| 个人简况 | 第48-49页 |
| 承诺书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