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一章 引言第10-24页
 一、研究起缘第10-12页
  (一)研究的政策背景第10-11页
  (二)研究的社会背景第11页
  (三)中学生网络德育的实际第11-12页
 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8页
  (一)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(二)国外研究现状第15-18页
 三、核心概念界定第18-20页
  (一)道德判断第18-19页
  (二)网络道德判断第19-20页
 四、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-22页
  (一)研究的目的第20-21页
  (二)研究的意义第21-22页
 五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2-23页
  (一)研究思路第22页
  (二)研究方法第22-23页
 六、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性第23-24页
  (一)选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第23页
  (二)选题研究的创新点第23-24页
第二章 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调查问卷的编制第24-38页
 一、开放式调查第24-25页
 二、访谈调查第25-26页
 三、调查问卷的初步构想第26-27页
  (一)理解道德问题第26-27页
  (二)道德判断依据第27页
  (三)道德推理反思第27页
  (四)行为计划第27页
 四、问卷项目的编写第27-38页
  (一)问卷编写的方法第27-28页
  (二)问卷的初测第28-29页
  (三)结果与分析第29-36页
  (四)问卷信效度检验第36-38页
第三章 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调查第38-55页
 一、被试第38页
 二、测量工具第38页
 三、数据分析工具第38-39页
 四、结果与分析第39-52页
  (一)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总体状况第39-45页
  (二)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在年级上的差异第45-46页
  (三)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在性别上的差异第46-48页
  (四)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在城乡上的差异第48-49页
  (五)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在地区上的差异第49-50页
  (六)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在上网场所上的差异第50-51页
  (七)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在家庭教育关注程度上的差异第51页
  (八)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在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上的差异第51-52页
 五、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水平影响因素探索第52-53页
 六、研究结论第53-55页
第四章 增强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能力的理性思考第55-60页
 一、优化社会网络文化氛围,构建规范纯净的网络环境第55-56页
  (一)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,加强网络文化氛围建设第55页
  (二)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,加强社会宣传教育第55-56页
 二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,鼓励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56-57页
  (一)在中学生群体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第56页
  (二)鼓励中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56-57页
 三、加大学校网络德育力度,探索网络德育的新机制、新内容、新方法第57-58页
  (一)积极探索和建立系统的学校网络德育机制第57页
  (二)增加思想政治课的网络德育内容,普及网络道德与法律知识第57页
  (三)通过网络话题讨论引导中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第57-58页
  (四)提高教师网络素养,加强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第58页
 四、营造家庭网络文明氛围,加强中学生网络生活监督第58页
  (一)提高家庭父母自身的网络素养第58页
  (二)加强对中学生的家庭网络教育与监督第58页
 五、建立中学生网络教育辅助机构,帮助他们克服网络造成的各种问题第58-60页
第五章 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60-61页
 一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60页
 二、研究展望第60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7页
附录A 皮亚杰对偶故事第67-68页
附录B 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第68-69页
附录C 林德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第69-71页
附录D 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第71-72页
附录E 教师与家长访谈提纲第72-73页
附录F 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初测问卷第73-77页
附录G 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正式问卷第77-80页
致谢第80-84页
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学化学课堂价值观教学研究初探
下一篇:高中语文课堂有意错误辅助教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