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磁共振与瞬变电磁在沪昆高铁隧道涌水探测中的应用
| 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| ·研究意义和选题依据 | 第13-16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14-16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1页 |
| ·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·核磁共振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18-20页 |
| ·瞬变电磁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| 第2章 隧道工程地质环境 | 第23-31页 |
| ·大独山隧道工程地质环境 | 第23-31页 |
| ·概况 | 第23页 |
| ·地层岩性 | 第23-25页 |
| ·水文地质特征 | 第25-27页 |
| ·地质构造 | 第27-28页 |
| ·不良地质条件 | 第28-29页 |
| ·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| 第29-31页 |
| 第3章 MRS & TEM隧道应用理论基础 | 第31-44页 |
| ·核磁共振(MRS)理论基础 | 第31-39页 |
| ·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| 第31-32页 |
| ·核磁共振探测地下水原理 | 第32页 |
| ·核磁共振隧道探测原理 | 第32-33页 |
| ·核磁共振隧道探测激发场计算 | 第33-37页 |
| ·核磁共振隧道响应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瞬变电磁(TEM)理论基础 | 第39-42页 |
| ·瞬变电磁基本原理 | 第39页 |
| ·瞬变电磁探测过程 | 第39-40页 |
| ·瞬变电磁探测地下水 | 第40-42页 |
| ·核磁共振与瞬变电磁联合隧道涌水探测 | 第42-44页 |
| 第4章 MRS & TEM在隧道中应用的工作方式 | 第44-50页 |
| ·MRS在隧道工程中应用的工作方式 | 第44-45页 |
| ·TEM在隧道工程中应用的工作方式 | 第45-50页 |
| ·重叠框方式 | 第46页 |
| ·中心方式 | 第46-47页 |
| ·大定源方式 | 第47-48页 |
| ·偶极方式 | 第48-50页 |
| 第5章 数据处理解释 | 第50-61页 |
| ·MRS数据解释 | 第50-55页 |
| ·特征参数提取 | 第50-52页 |
| ·数据解释 | 第52-53页 |
| ·噪声干扰抑制 | 第53-55页 |
| ·TEM数据解释 | 第55-61页 |
| ·数据质量判别 | 第55-56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56-57页 |
| ·“烟圈”理论一维快速反演 | 第57-61页 |
| 第6章 MRS &TEM在隧道涌水探测中的应用 | 第61-98页 |
| ·MRS-TEM联合探测工作模式 | 第61-72页 |
| ·核磁共振工作过程 | 第61-67页 |
| ·瞬变电磁工作过程 | 第67-71页 |
| ·MRS-TEM联合探测工作方法 | 第71-72页 |
| ·大独山隧道(D1K856+674) | 第72-85页 |
| ·MRS探测 | 第73-75页 |
| ·TEM探测 | 第75-79页 |
| ·大地电磁法勘探 | 第79-81页 |
| ·TRT探测 | 第81-83页 |
| ·TSP探测 | 第83-85页 |
| ·综合分析 | 第85页 |
| ·大独山隧道(D1K855+802) | 第85-94页 |
| ·MRS探测 | 第87-90页 |
| ·TEM探测 | 第90-92页 |
| ·地质雷达探测 | 第92-93页 |
| ·综合分析 | 第93-94页 |
| ·大独山隧道(D1K855+998) | 第94-97页 |
| ·TEM探测 | 第94-96页 |
| ·地质雷达探测 | 第96-97页 |
| ·综合分析 | 第97页 |
| ·开挖验证及综合分析 | 第97-98页 |
|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98-10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0-104页 |
|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04-105页 |
| 致谢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