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第一节 研究缘起 | 第11-13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一、关于幼儿学习者形象的研究 | 第13-18页 |
二、关于“学习故事”的研究 | 第18-23页 |
第三节 研究问题 | 第23页 |
第四节 研究意义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| 第25-34页 |
第一节 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一、观察法 | 第25-26页 |
二、访谈法 | 第26页 |
第二节 研究过程 | 第26-29页 |
一、确定研究对象 | 第26-28页 |
二、进入研究现场 | 第28页 |
三、“学习故事”开展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资料分析 | 第29-34页 |
一、开放式编码 | 第29-32页 |
二、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学习者形象的探寻——基于“学习故事”的追踪 | 第34-75页 |
第一节 发现机会——负责、沟通 | 第34-39页 |
第二节 旁观者到参与者——兴趣、参与 | 第39-49页 |
第三节 游戏中的沟通者——沟通、参与 | 第49-63页 |
第四节 受助者到助人者——负责 | 第63-68页 |
第五节 浅尝辄止背后——坚持 | 第68-7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四章 学习者形象的共创——缘于“学习故事”的转变 | 第75-94页 |
第—节 教师扮演的角色与角色转变 | 第76-85页 |
一、“知行失衡”→转变与平衡 | 第76-78页 |
二、“无为而治”→有效行动 | 第78-80页 |
三、沟通角色的缺失→沟通角色的重拾 | 第80-82页 |
四、职业倦怠→精神唤醒 | 第82-85页 |
第二节 同伴扮演的角色与角色转变 | 第85-88页 |
一、个别排斥→理解悦纳 | 第85-86页 |
二、普遍忽视→积极关注 | 第86-87页 |
三、助人者→真友谊 | 第87-88页 |
第三节 家长扮演的角色与角色转变 | 第88-92页 |
一、隔绝→合作 | 第89-91页 |
二、约束→放手 | 第91-9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第五章 讨论、建议和展望 | 第94-105页 |
第一节 讨论 | 第94-97页 |
一、特殊幼儿的学习者形象蓝图 | 第94-95页 |
二、共创特殊幼儿的学习者形象 | 第95-97页 |
第二节 建议 | 第97-103页 |
一、支持特殊幼儿学习者形象的建议 | 第97-99页 |
二、“学习故事”应用于特殊幼儿的建议 | 第99-103页 |
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| 第103-105页 |
一、研究反思 | 第103-104页 |
二、研究展望 | 第104-105页 |
附录1:半结构化访谈提纲(教师) | 第105-107页 |
附录2:半结构化访谈提纲(家长) | 第107-108页 |
附录3:研究日记节选(一段心路) | 第108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