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桩土共同作用的集约式微型桩群加固路基边坡机理与效果研究
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29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5页 |
·滑坡发生发展机理 | 第15-18页 |
·微型桩群计算理论 | 第18-21页 |
·微型桩群试验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微型桩群数值模拟计算 | 第23-25页 |
·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5-26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6-29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6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6-29页 |
2 K63滑坡工程特征分析 | 第29-53页 |
·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9-33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9-30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30-32页 |
·地质构造及地震 | 第32页 |
·水文地质特征 | 第32-33页 |
·滑坡特征 | 第33-37页 |
·滑坡类型及形态特征 | 第33-36页 |
·滑坡岩土特征 | 第36-37页 |
·滑坡发生发展历程 | 第37-41页 |
·堆积层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41-46页 |
·计算原理 | 第41-43页 |
·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滑坡推力计算 | 第45-46页 |
·成因机制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滑坡形成的力学机制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主要处治工程 | 第49-52页 |
·设计思想 | 第49-50页 |
·加固方案 | 第50-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3 集约式微型桩群加固边坡的原理与内力计算 | 第53-73页 |
·集约式微型桩群成桩原理 | 第53-55页 |
·集约式微型桩群的结构形式 | 第55-58页 |
·微型桩的结构形式 | 第55-56页 |
·微型桩群的平面布置形式 | 第56-57页 |
·微型桩群的剖面布置形式 | 第57-58页 |
·微型桩群的空间结构形式 | 第58页 |
·集约式微型桩群的优点与适用条件 | 第58-59页 |
·优点 | 第58-59页 |
·适用条件 | 第59页 |
·考虑桩侧摩阻力的内力计算 | 第59-70页 |
·基本分析思路 | 第59-61页 |
·计算假定 | 第61页 |
·挠曲微分方程的建立 | 第61-63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63页 |
·第1排桩内力计算 | 第63-68页 |
·第2、3排桩内力计算 | 第68页 |
·工程算例 | 第68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3页 |
4 集约式微型桩群原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 | 第73-113页 |
·概述 | 第73页 |
·桩侧阻力影响效力现场原型试验 | 第73-80页 |
·试验概况 | 第74-76页 |
·试验成果与分析 | 第76-80页 |
·桩侧阻力影响效力数值模拟分析 | 第80-91页 |
·数值计算原理 | 第80-85页 |
·建立模型与参数取值 | 第85-86页 |
·模拟现场载荷结果 | 第86-88页 |
·桩土参数对桩周土体影响效力分析 | 第88-91页 |
·集约式微型桩群水平承载性能现场原型试验 | 第91-99页 |
·试验概况 | 第91-94页 |
·试验成果与分析 | 第94-99页 |
·集约式微型桩群水平承载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99-110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99页 |
·桩土模型参数 | 第99-100页 |
·模拟现场载荷结果 | 第100-101页 |
·桩土参数对微型桩群水平承载力影响分析 | 第101-108页 |
·顶部连接形式对微型桩群水平承载力影响分析 | 第108-110页 |
·小结 | 第110-113页 |
5 集约式微型桩群加固K63滑坡效果分析 | 第113-155页 |
·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113-141页 |
·自然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| 第113-117页 |
·非对称静载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 | 第117-123页 |
·非对称动载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 | 第123-132页 |
·暴雨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 | 第132-136页 |
·地震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 | 第136-141页 |
·现场原位监测成果与分析 | 第141-148页 |
·现场监测方案 | 第141-143页 |
·滑坡的运动形态分析 | 第143-146页 |
·微型桩弯曲应力特征分析 | 第146-147页 |
·桩间土压力分布特征分析 | 第147-148页 |
·集约式微型桩群的加固效果评价 | 第148-152页 |
·滑坡稳定性评价 | 第148-150页 |
·K63滑坡设计桩参数评价 | 第150-1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2-15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55-159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55-157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157-158页 |
·进一步研究展望 | 第158-1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9-16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67-171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