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--矿山防火论文

近距离煤层同采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

摘要第1页
Abstract第5-7页
详细摘要第7-10页
Detailed Abstract第10-18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8-26页
   ·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8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-23页
     ·气体流态研究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  ·采空区自燃防治理论现状第21-23页
   ·主要研究内容第23页
   ·研究技术路线第23-2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4-26页
第二章 煤层自燃基本特征及机理第26-32页
   ·煤自燃机理第26-27页
   ·煤体与煤层自燃机理的区别第27页
   ·煤层自燃的影响因素第27-28页
     ·煤厚第28页
     ·空气中氧气浓度第28页
     ·热量积蓄环境第28页
     ·时间第28页
   ·煤自燃阶段及燃烧区域特征第28-30页
     ·煤的自燃过程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煤自燃阶段燃烧特征第29-30页
     ·煤层燃烧区域特征第3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0-32页
第三章 煤样自燃倾向性及自然发火期规律研究第32-50页
   ·煤自燃倾向性第32-36页
     ·煤自燃倾向性测试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·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第33-36页
   ·煤自然发火期第36-45页
     ·煤自然发火期确定方法第36-37页
     ·30203 工作面煤样自然发火期预测第37-45页
   ·30203 工作面煤层自然发火指标气体第45-48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备介绍第45-46页
     ·测试实验介绍及数据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·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选择与分析第4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第四章 近距离煤层开采应力分布规律模拟研究第50-78页
   ·软件简介第50页
   ·模型的建立第50页
   ·模拟过程简介第50-52页
   ·岩层属性第52页
   ·模拟具体步骤第52-53页
   ·30203 工作面和 30205 工作面开挖后侧向应力剖面线第53页
   ·30205 工作面开挖后侧向应力分布第53-66页
     ·开挖 3 煤对 30205 运输顺槽侧 68m 区段煤柱应力影响第53-56页
     ·回风巷侧向支承压力影响分析及区段煤柱合理性第56-58页
     ·开挖 3 煤对 4105 进风顺槽应力影响分析第58-61页
     ·开挖 3 煤对 4105 回风顺槽应力影响比较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·开挖 30205 工作面和 30207 工作面影响分析第66-76页
     ·46m 煤柱侧向支承压力曲线图第66-69页
     ·4 煤受 3 煤开采压力分析第69-7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6-78页
第五章 近距离煤层同采自然发火危险区域判定第78-120页
   ·近距离煤层自燃数学模型第78-86页
     ·近距离煤层采空区特点及假设第78-79页
     ·采空区气体渗流参数第79-80页
     ·采空区压力分布第80-81页
     ·煤氧化反应数学模型第81-82页
     ·采空区传质数学模型第82-86页
   ·采空区危险区域判定机理第86-89页
     ·计算区域假设第86页
     ·边界条件第86-87页
     ·求解网格划分第87页
     ·自燃“三带”划分第87-89页
   ·采空区遗煤危险区域划分第89-96页
     ·工作面概况第89页
     ·现场数据观测第89-92页
     ·采空区渗流场数值模拟第92-95页
     ·回采工作面安全推进度确定第95-96页
   ·近距离煤层同采危险区域判定第96-119页
     ·气体在采空区陷落岩石孔隙和裂隙中的渗流第96页
     ·COMSOL Multiphysics 软件介绍第96-97页
     ·相距 60m 上、下采空区流场模拟第97-101页
     ·相距 80m 上、下采空区流场模拟第101-105页
     ·相距 100m 上、下采空区流场模拟第105-109页
     ·相距 120m 上、下采空区流场模拟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·相距 140m 上、下采空区流场模拟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·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115-11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9-120页
第六章 采空区注惰气防灭火技术研究第120-136页
   ·氮气防灭火技术第120-123页
     ·氮气防灭火原理第120页
     ·制氮装置的选择第120页
     ·注氮量的计算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·防灭火注氮量的一般确定方法第121页
     ·制氮机的选择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·注氮管路管径选择第122-123页
   ·注入氮气后采空区流场数值模拟第123-129页
     ·数学模型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·物理模型及计算参数选取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·采空区注入惰性气后数值模拟第125-127页
     ·惰性气体注入后的运移规律第127-129页
   ·惰性气体注气参数的确定第129-133页
   ·近距离煤层采空区注氮气现场应用第133-135页
     ·制氮装置与输氮管路的管理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·注氮过程中注意事项第134页
     ·注氮后效果第134-13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35-136页
第七章 结论第136-140页
   ·结论第136-137页
   ·主要创新点第137-138页
   ·展望第138-140页
参考文献第140-150页
致谢第150-152页
作者简介第152页

论文共15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过程控制的安全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研究
下一篇:易自燃煤层残留煤柱开采防灭火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