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过程控制的安全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研究
摘要 | 第1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详细摘要 | 第7-11页 |
Detailed Abstract | 第11-2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0-2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20-2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·研究目标及内容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| 第28-36页 |
·风险与风险管理 | 第28页 |
·风险预控及隐患治理理论 | 第28-29页 |
·风险管理流程 | 第29-32页 |
·企业安全文化 | 第32-33页 |
·安全文化的作用 | 第33-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宣东煤矿总体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价 | 第36-60页 |
·宣东煤矿整体健康与安全危害辨识 | 第36-38页 |
·宣东煤矿整体危害辨识方法 | 第37页 |
·宣东煤矿健康与安全危害类型 | 第37-38页 |
·宣东煤矿整体健康与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| 第38-56页 |
·宣东煤矿整体健康与安全风险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宣东煤矿整体健康与安全风险矩阵及分级标准的确定 | 第39-43页 |
·宣东煤矿整体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估 | 第43-56页 |
·宣东煤矿整体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宣东煤矿全面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价 | 第60-102页 |
·宣东矿全面健康与安全风险管控程序 | 第60-61页 |
·事前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估 | 第61-92页 |
·矿井重大危害风险评价 | 第61-74页 |
·井下工作区域风险评价 | 第74-92页 |
·事中健康与安全隐患排查评估 | 第92-99页 |
·宣东煤矿三级隐患排查治理管控体系 | 第92-93页 |
·风险管理与隐患排查治理之异同 | 第93页 |
·宣东煤矿三级隐患排查评估 | 第93-99页 |
·事后健康与安全风险再评估 | 第9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2页 |
第五章 宣东煤矿健康与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优势 | 第102-106页 |
·突出人性化管理激发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积极性 | 第102页 |
·注重员工培训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技能 | 第102-103页 |
·规范风险管控模式确保矿井风险管理有效性 | 第103页 |
·建立能量隔离系统提升矿井系统风险防控能力 | 第103-104页 |
·转变安全部门职能确保矿井风险管理高效性 | 第104-10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六章 创新煤矿现场应急救援系统研究与实践 | 第106-120页 |
·宣东矿应急救援系统分析 | 第106页 |
·应急救援管理系统 | 第106-109页 |
·应急救援组织结构 | 第106-109页 |
·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| 第109页 |
·应急救援体系成果 | 第109-116页 |
·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| 第109-110页 |
·原位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| 第110-112页 |
·应急技术与装备系统 | 第112-114页 |
·应急知识与能力保障系统 | 第114-116页 |
·应急演练与实践系统 | 第116页 |
·现场应急救援响应模式 | 第116-117页 |
·现场应急救援体系特征 | 第117-11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第七章 特色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| 第120-140页 |
·宣东安全文化 | 第120-122页 |
·宣东安全文化建设背景 | 第122-124页 |
·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| 第122页 |
·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| 第122-124页 |
·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124页 |
·宣东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 | 第124-131页 |
·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机构 | 第124-125页 |
·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| 第125-128页 |
·员工沟通与参与机制 | 第128-129页 |
·责任落实机制 | 第129-130页 |
·员工自觉行为 | 第130-131页 |
·宣东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 | 第131-133页 |
·对安全管理的促进作用 | 第131-132页 |
·对安全业绩的支撑作用 | 第132-133页 |
·安全业绩 | 第133-139页 |
·织密“安全网” | 第133-134页 |
·职业健康状况好转 | 第134页 |
·应急救援水平提升 | 第134-135页 |
·社会经济效益 | 第135-136页 |
·确立先进的安全理念 | 第136-137页 |
·人性化管理更规范 | 第137-138页 |
·风险管控手段更科学 | 第138-1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9-140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·结论 | 第140-141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41页 |
·展望 | 第141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-15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