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性补虚的理论研究
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顺性补虚的内涵 | 第9-12页 |
(一)补法概说 | 第9-10页 |
(二)顺性补虚的含义 | 第10-12页 |
1.“顺性补虚”字义解 | 第10-11页 |
2.顺性补虚的含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顺性补虚的立论依据 | 第12-15页 |
(一)哲学基础 | 第12-14页 |
1.道法自然 | 第12-13页 |
2.因势利导 | 第13-14页 |
(二)指导思想 | 第14-15页 |
三、顺性补虚的生理病理学基础 | 第15-19页 |
(一)生理学基础 | 第16-17页 |
(二)病理学基础 | 第17-19页 |
四、顺性补虚的治病机理 | 第19-20页 |
(一)立足于人体自愈力 | 第19页 |
(二)取效于自愈力的反应 | 第19-20页 |
五、顺性补虚的应用规则 | 第20-28页 |
(一)明晰强弱之性而补虚 | 第21-23页 |
(二)把握方向之性而补虚 | 第23-24页 |
(三)明确病位之性而补虚 | 第24-26页 |
(四)斟酌时间之性而补虚 | 第26-28页 |
六、顺性补虚的应用举例 | 第28-34页 |
(一)顺体质之性而补虚 | 第28-30页 |
(二)顺脏腑之性而补虚 | 第30-31页 |
(三)顺精气血津液之性而补虚 | 第31-34页 |
结语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7页 |
致谢 | 第37-38页 |
发表论文 | 第38-43页 |
详细摘要 | 第43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