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国外可达性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可达性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可达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4页 |
·可达性理论界定 | 第18-21页 |
·可达性的概念 | 第18页 |
·可达性特征 | 第18-19页 |
·可达性在城市中发展方向 | 第19页 |
·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1页 |
·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的意义 | 第21-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路网可达性评价模型和方法 | 第24-30页 |
·可达性的评价模型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可达性评价常用模型 | 第24-25页 |
·常用模型优缺点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评价模型的选择 | 第26页 |
·城市公交可达性评价体系构建 | 第26-28页 |
·城市公交可达性评价内涵 | 第26-27页 |
·建立城市公交可达性评价体系 | 第27-28页 |
·本研究城市公交可达性分析方法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8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28-2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基于TransCAD的兰州市公交可达性分析 | 第30-48页 |
·TransCAD简介 | 第30页 |
·公交可达性指标的确定和分析 | 第30-32页 |
·公交可达性指标的一般性公式 | 第30页 |
·可达性指标的定量化 | 第30-32页 |
·基于TransCAD软件的可达性分析步骤 | 第32页 |
·TransCAD软件数据库的建立 | 第32-37页 |
·道路网数据库的建立 | 第32-33页 |
·交通小区的划分 | 第33-34页 |
·TransCAD公交线路系统的建立 | 第34-37页 |
·基于TransCAD的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计算功能实现 | 第37-43页 |
·基于TransCAD的公共交通最优路径改进算法 | 第37-40页 |
·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范围覆盖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公共交通出行线路选择计算 | 第41-43页 |
·基于TransCAD的兰州市公交可达性实证分析与检验 | 第43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兰州市公交可达性模型分析 | 第48-66页 |
·兰州市公共交通面临的问题 | 第48-49页 |
·市政工程不断,交通阻塞不断加剧 | 第48页 |
·跨河交通拥挤,车辆运行效率低下 | 第48页 |
·路网缺陷明显,地铁、轻轨建设相对滞后 | 第48-49页 |
·兰州市公交空间特征分析 | 第49-53页 |
·线路长度 | 第51页 |
·非直线系数 | 第51-52页 |
·平均站距 | 第52-53页 |
·站点线路集中度 | 第53页 |
·兰州市公交可达性分析 | 第53-65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53-56页 |
·空间可达性分析 | 第56-59页 |
·时间可达性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费用可达性分析 | 第61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兰州市公交发展策略 | 第66-70页 |
·完善城市道路网络 | 第66-67页 |
·改造或规划建设城市快速路 | 第66页 |
·优化、改造城市各等级道路 | 第66-67页 |
·增加跨黄河、铁路通道 | 第67页 |
·构筑多层次城市公交体系 | 第67页 |
·优化城市公交网络 | 第67-68页 |
·优化公交线网 | 第67-68页 |
·合理布局公交首末站 | 第68页 |
·完善公交枢纽站建设 | 第68页 |
·开发特色公交方式 | 第68页 |
·加强智能化公交系统建设 | 第68-6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·本文主要结论 | 第70-71页 |
·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71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5页 |
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著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