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酸超稠原油脱酸脱盐耦合工艺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3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7页 |
·原油脱盐技术 | 第13-16页 |
·原油中水和盐的存在形式及其乳状液 | 第13页 |
·原油含盐含水的危害 | 第13-14页 |
·原油脱盐原理 | 第14页 |
·脱盐方法概述 | 第14-16页 |
·原油脱酸技术 | 第16-23页 |
·环烷酸的危害 | 第17-18页 |
·脱酸方法概述 | 第18-23页 |
·环烷酸的精制和表征 | 第23-24页 |
·环烷酸的精制 | 第23-24页 |
·环烷酸的表征 | 第24页 |
·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7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第2章 实验部分 | 第27-37页 |
·原材料和试剂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原理 | 第29-31页 |
·水滴聚结基本原理 | 第29-30页 |
·电脱盐基本原理 | 第30页 |
·脱酸剂耦合脱酸脱盐基本原理 | 第30-31页 |
·实验操作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破乳剂评选 | 第31页 |
·静态电脱盐影响因素考察 | 第31-32页 |
·低温脱酸影响因素考察 | 第32页 |
·高温脱酸脱盐耦合影响因素考察 | 第32-33页 |
·脱酸剂回收和环烷酸精制 | 第33页 |
·数据测定方法 | 第33-35页 |
·盐含量的测定 | 第33页 |
·水含量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·酸值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·环烷酸组成结构的测定 | 第35页 |
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5-37页 |
·原油脱酸率和油剂收率的计算 | 第35-36页 |
·环烷酸纯度的计算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高酸超稠原油的电脱盐效果考察 | 第37-49页 |
·原油掺稀 | 第37页 |
·破乳剂的评选 | 第37-39页 |
·原油电脱盐工艺的优化 | 第39-46页 |
·破乳剂用量对电脱盐效果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·注水量对电脱盐效果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温度对电脱盐效果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电场强度对电脱盐效果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·电场停留时间对电脱盐效果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电脱盐级数的确定 | 第46页 |
·实验重复性的考察 | 第46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4章 高酸超稠原油的低温脱酸效果考察 | 第49-59页 |
·脱酸剂各组分比例的确定 | 第49-50页 |
·脱酸影响因素的考察 | 第50-55页 |
·氢氧化钠用量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反应温度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| 第51页 |
·剂油质量比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·搅拌速率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反应时间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·沉降温度及时间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实验重复性的考察 | 第55-56页 |
·脱酸前后原油性质比较 | 第56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5章 高酸超稠原油脱酸脱盐耦合效果研究 | 第59-69页 |
·脱酸脱盐耦合影响因素的考察 | 第59-62页 |
·温度对耦合效果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·混合时间对耦合效果的影响 | 第60页 |
·剂油质量比对耦合效果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·沉降时间对耦合效果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·正交实验设计 | 第62-63页 |
·正交结果与讨论 | 第63-66页 |
·正交实验结果直观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| 第64-66页 |
·实验重复性的考察 | 第66页 |
·脱酸和电脱盐联用处理 | 第66-67页 |
·脱酸剂回收和环烷酸精制 | 第67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6章 环烷酸组成结构分析 | 第69-77页 |
·环烷酸的结构与组成 | 第69-75页 |
·环烷酸的富集 | 第69页 |
·环烷酸的酸值分布 | 第69-70页 |
·环烷酸红外光谱分析 | 第70-72页 |
·环烷酸元素组成分析 | 第72页 |
·环烷酸质谱分析 | 第72-7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