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| 第2章 和谐社会与交往德育理论概述 | 第13-18页 |
| ·交往德育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 | 第13-16页 |
| ·交往德育的本质 | 第13-15页 |
| ·交往德育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6页 |
| ·交往德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| 第16-18页 |
| 第3章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德育交往缺失的根源及表现 | 第18-23页 |
| ·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德育交往缺失的根源 | 第18-20页 |
| ·德育内容与时代脱节 | 第18-19页 |
| ·主导性理念单一 | 第19-20页 |
| ·德育目标与社会实践生活脱节 | 第20页 |
| ·道德理性否定德育中的情感参与 | 第20页 |
| ·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德育交往缺失的表现 | 第20-23页 |
| ·德育理念中缺少交往 | 第21页 |
| ·师生教育历程中缺少交往 | 第21-22页 |
| ·受教育者主体性及自主活动缺失 | 第22-23页 |
| 第4章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交往德育的重要意义 | 第23-28页 |
| ·交往德育的发展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| 第23-25页 |
| ·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和人格完善的需要 | 第23-24页 |
| ·满足服务于社会的整合与团结的构建的需要 | 第24页 |
| ·满足主体间的彼此尊重和师生间资源平等共享的需要 | 第24页 |
| ·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的需要 | 第24-25页 |
| ·交往德育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教育保障 | 第25-26页 |
| ·交往德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 | 第25页 |
| ·学生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| 第25-26页 |
| ·交往德育深化和发展了和谐社会理论 | 第26-28页 |
| ·交往德育为和谐社会理论的宣传创造条件 | 第26-27页 |
| ·交往德育的多样化载体扩展与延伸和谐社会理论的内涵 | 第27-28页 |
| 第5章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德育转型的思考 | 第28-35页 |
| ·走向交往德育传统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| 第28-31页 |
| ·转变灌输德育理念为“以人为本”德育理念 | 第29-30页 |
| ·转变“知识化”为“人性化”“生活化” | 第30页 |
| ·转变封闭的说教灌输方法为开放的“交往”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走向交往德育加强交往主体和客体间关系的平等性 | 第31-32页 |
| ·创设和谐的交往环境 | 第31-32页 |
| ·给予公平的交往机会 | 第32页 |
| ·走向交往德育调动交往主体交往心态的积极性 | 第32-33页 |
| ·培养主客体主动的交往态度 | 第32-33页 |
| ·增加学生对亲密师生关系态度的期望值 | 第33页 |
| ·走向交往德育增强交往主客体交往形式多样性 | 第33-35页 |
| 结论 | 第35-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|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38-39页 |
| 后记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