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2页 |
| ·知识转移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5-20页 |
| ·高校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| ·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| 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22-23页 |
| ·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3-25页 |
| 第2章 高校科研团队构成模式 | 第25-37页 |
| ·高校科研团队相关理论 | 第25-30页 |
| ·高校科研团队内涵 | 第25-26页 |
| ·高校科研团队特征 | 第26-28页 |
| ·高校科研团队分类 | 第28-30页 |
| ·科研团队构成模式评述 | 第30-33页 |
| ·科研团队模式构成 | 第33-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| 第3章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| 第37-53页 |
| ·知识特性及分类 | 第37-40页 |
| ·知识特性 | 第37-38页 |
| ·知识的分类 | 第38-40页 |
| ·知识转移的相关理论 | 第40-45页 |
| ·知识转移的概念 | 第40-41页 |
| ·知识转移的分类 | 第41-42页 |
| ·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| 第42-45页 |
| ·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5-51页 |
| ·知识提供方特性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| ·知识接受方特性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知识特性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转移情境因素 | 第49页 |
| ·转移媒介 | 第49-50页 |
| ·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总结 | 第50-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第4章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| 第53-67页 |
| ·模型及假设 | 第53-54页 |
| ·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模型 | 第53-54页 |
| ·提出假设 | 第54页 |
| ·问卷调查 | 第54-61页 |
| ·问卷设计 | 第54-56页 |
| ·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| 第56页 |
| ·量表因子分析 | 第56-61页 |
| ·问卷信度检验 | 第61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61-64页 |
| ·单变量方差分析 | 第61-62页 |
| ·相关分析 | 第62-63页 |
| ·回归分析 | 第63-64页 |
| ·研究结论 | 第64-65页 |
| ·本章小节 | 第65-67页 |
| 第5章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模式构建及机理分析 | 第67-77页 |
| ·知识转移模式分析 | 第67-71页 |
| ·知识转移模式简介 | 第67-71页 |
| ·知识转移模式评价 | 第71页 |
| ·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模型的构建 | 第71-74页 |
| ·知识循环系统 | 第71-72页 |
| ·知识势能原理 | 第72-73页 |
| ·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模型 | 第73-74页 |
| ·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模式的机理分析 | 第74-75页 |
| ·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势能的定量表达 | 第75-7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| ·结论 | 第77-78页 |
| ·展望 | 第78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| 后记和致谢 | 第85-8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