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8页 |
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一、 选题背景 | 第12-14页 |
二、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8页 |
一、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7页 |
二、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三 、重难点分析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研究现状 | 第18-26页 |
一、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二、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6页 |
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| 第26-28页 |
一、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6-27页 |
二、 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的内涵以及特征 | 第28-38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8-34页 |
一、 责任政府与政府责任 | 第28-30页 |
二、 环境道德责任 | 第30-33页 |
三、 政府环境道德责任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的特征 | 第34-38页 |
一、 时代性与广泛性 | 第34-35页 |
二、 无偿性与非交换性 | 第35页 |
三、 政治性与群众性 | 第35-36页 |
四、 科学性与高尚性 | 第36页 |
五、 自愿性与导向性 | 第36-37页 |
六、 系统性与强制性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加强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诉求 | 第38-46页 |
第一节 理论依据 | 第38-43页 |
一、 行政伦理学 | 第38-39页 |
二、 生态文明 | 第39-40页 |
三、 公共产品理论与外部性理论 | 第40-41页 |
四、 责任政府与政府责任 | 第41-42页 |
五、 治理与善治理论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现实诉求 | 第43-46页 |
一、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| 第43-44页 |
二、 生态文明与“两型社会”建设的内在诉求 | 第44-45页 |
三、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深层次要求 | 第45页 |
四、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责任政府的客观要求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我国政府环境道德责任履行的成果以及缺失 | 第46-63页 |
第一节 我国政府环境道德责任履行成果 | 第46-52页 |
一、 环境道德责任意识不断提高 | 第46页 |
二、 环境道德责任制度逐步完善 | 第46-47页 |
三、 环境道德责任体系基本形成 | 第47-48页 |
四、 环境道德责任得以践行 | 第48-50页 |
五、 环境道德模范涌现 | 第50-52页 |
第二节 当前我国政府环境道德责任履行的缺失与成因 | 第52-63页 |
一、 我国政府环境道德责任履行的缺失 | 第52-57页 |
二、 中国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缺失的成因分析 | 第57-63页 |
第五章 加强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的路径 | 第63-77页 |
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政府环境道德责任观 | 第63-67页 |
一、 环境道德责任观 | 第63-65页 |
二、 我国政府环境道德责任观的养成 | 第65-67页 |
第二节 切实加快环境职能的调整与转变 | 第67-68页 |
一、 处理好与市场、公民、社会之间的关系 | 第67页 |
二、 协调好与政治、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| 第67页 |
三、 确立各职能部门的环境职权 | 第67-68页 |
第三节 大力推动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的制度建设 | 第68-74页 |
一、 促进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的法制进程 | 第68-69页 |
二、 加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 | 第69-70页 |
三、 建立和完善政府环境道德责任长效机制 | 第70-74页 |
第四节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政府环境道德责任模式 | 第74-77页 |
一、 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理论 | 第74-75页 |
二、 逐步建立法治与德治同构的政府环境道德责任模式 | 第75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附录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