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全球化与我国文化安全相关问题概述 | 第9-19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9-14页 |
(一) 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| 第9-12页 |
(二) 文化安全基本概述 | 第12-14页 |
二、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4-19页 |
(一) 全球化对文化的双重影响 | 第14-16页 |
(二) 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19-25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 | 第19-20页 |
(一) 各种思潮的威胁 | 第19页 |
(二) 社会转型的冲击 | 第19-20页 |
二、我国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| 第20-21页 |
(一) 个人主义盛行 | 第20页 |
(二) 消费观念骤变 | 第20-21页 |
(三) 传统道德滑坡 | 第21页 |
三、中华优秀文化受到轻视 | 第21-23页 |
(一) 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受到强烈冲击 | 第21-22页 |
(二) 民族的传统节日受到冷淡 | 第22页 |
(三) 我国大众文化呈现"低俗化"倾向 | 第22-23页 |
四、中国文化传播力面临严峻考验 | 第23-25页 |
(一) 文化体制不健全 | 第23页 |
(二) 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 | 第23-24页 |
(三) 外来文化产品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冲击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因素 | 第25-30页 |
一、国家文化体制尚不完善 | 第25-26页 |
(一) 文化市场主体缺少活力 | 第25页 |
(二) 文化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| 第25页 |
(三) 文化管理体制不够科学 | 第25-26页 |
二、经济体制转型的冲击 | 第26-27页 |
(一) 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| 第26页 |
(二)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 | 第26-27页 |
三、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 | 第27-28页 |
(一) 东西方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不平等 | 第27页 |
(二) 西方文化的扩张和渗透 | 第27-28页 |
四、新形势下文化及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强 | 第28-30页 |
(一) 文化观念缺乏创新 | 第29页 |
(二) 法律法规缺乏创新 | 第29页 |
(三) 技术手段缺乏创新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思路及对策 | 第30-39页 |
一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| 第30-31页 |
(一)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| 第30页 |
(二)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| 第30-31页 |
(三)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 | 第31页 |
(四)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| 第31页 |
二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| 第31-32页 |
(一) 转变政府职能 | 第32页 |
(二) 创新公益文化事业的改革 | 第32页 |
(三) 支持转企改制的政策 | 第32页 |
三、努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| 第32-34页 |
(一) 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| 第32-33页 |
(二)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| 第33-34页 |
(三)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 | 第34页 |
四、全面提升大众精神文化水平 | 第34-36页 |
(一)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| 第34-35页 |
(二) 全力推进大众精神文化的国际化 | 第35页 |
(三) 努力建设先进文化 | 第35-36页 |
五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| 第36-39页 |
(一) 健全文化产业法律法规 | 第36-37页 |
(二) 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 | 第37页 |
(三) 加大优秀民族文化产品的输出 | 第37-39页 |
结论 | 第39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