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交通运输经济论文--旅游经济论文--中国旅游事业论文--地方旅游事业论文

符号互动论视野中贵州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9页
绪论第9-15页
 一、 文献综述第9-13页
  (一) 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9-11页
  (二) 国内研究文献研究综述第11-12页
  (三) 关于贵州旅游形象的研究文献综述第12-13页
 二、 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13-15页
  (一) 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(二) 研究方法第14-15页
第一章 符号互动的理论追问第15-23页
 一、 符号第15-17页
  (一) 符号内涵及功能第15页
  (二) 符号的构成第15-17页
 二、 互动第17-20页
  (一) 互动的内涵第17页
  (二) 互动的意义第17-18页
  (三) 互动的结构与模式第18-20页
 三、 符号互动论第20-23页
第二章 旅游形象中的符号体系第23-33页
 一、 旅游形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第23-25页
  (一) 旅游形象的内涵第23页
  (二) 旅游形象的构成要素第23-25页
 二、 旅游形象的符号集成体系第25-29页
  (一) 语言、文字符号第26-27页
  (二) 身体语言符号第27页
  (三) 自然地理环境符号第27-28页
  (四) 文化符号第28页
  (五) 旅游传播媒介符号第28-29页
 三、 旅游形象的符号建构与互动模式第29-33页
  (一) 旅游形象的符号建构第29-30页
  (二) 旅游形象的符号互动模式第30-33页
第三章 贵州旅游形象的塑造第33-50页
 一、 贵州旅游形象认知的历史与现实第33-38页
  (一) 贵州旅游形象认知历史第33-34页
  (二) 贵州旅游形象的认知现实第34-38页
 二、 贵州旅游形象的符号构成要素第38-43页
  (一) 光怪陆离的喀斯特风光第38-39页
  (二) 宜人的气候第39页
  (三) 悠远的洞穴文化第39-40页
  (四) 扑朔迷离的夜郎文化第40页
  (五)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第40-43页
  (六) 引人注目的红色文化第43页
 三、 贵州旅游形象结构体系第43-50页
  (一) 贵州旅游形象构成体系第44-47页
  (二) 打造“三有”,完善贵州旅游形象构成体系第47-50页
第四章 贵州旅游形象的传播第50-65页
 一、 贵州旅游形象的传播实践第50-55页
  (一) 贵州旅游形象传播的主要手段第50-54页
  (二) 贵州旅游形象传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54-55页
 二、 贵州旅游形象传播策略第55-61页
  (一) 引导良好个体化旅游形象形成第55-59页
  (二) 引导良好社会化旅游形象形成第59-61页
 三、 贵州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支持系统第61-65页
  (一) 基础设施支持第61-62页
  (二) 旅游产品支持第62页
  (三) 旅游商品支持第62-63页
  (四) 旅游环境支持第63-65页
结语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69页
附录 A 贵州旅游形象调查问卷第69-73页
致谢第73-74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黔西南州经济增长分析与预测--基于1978-2007年的黔西南州宏观经济数据
下一篇:民族旅游村寨旅游管理模式研究--以贵州郎德苗族村寨和镇山布依族村寨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