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5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二、选题意义 | 第11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(一)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(二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五、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村镇银行的概述 | 第15-22页 |
一、村镇银行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二、村镇银行的特点 | 第16-17页 |
(一)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| 第16页 |
(二)较小的资产规模 | 第16-17页 |
(三)比较明确的服务对象 | 第17页 |
(四)灵活简洁的公司治理结构 | 第17页 |
三、村镇银行的法律性质分析 | 第17-20页 |
(一)村镇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区别 | 第18-19页 |
(二)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异同 | 第19-20页 |
四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我国村镇银行法律监管述评 | 第22-35页 |
一、村镇银行法律监管的概念 | 第22页 |
二、村镇银行法律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2-25页 |
(一)村镇银行的支农性质需要法律监管 | 第22-23页 |
(二)村镇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需要法律监管 | 第23-24页 |
(三)村镇银行发展的困境需要法律监管 | 第24-25页 |
三、关于村镇银行监管的相关规定 | 第25-27页 |
(一)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》 | 第25页 |
(二)《关于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,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》 | 第25-26页 |
(三)《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》 | 第26页 |
(四)《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》 | 第26-27页 |
(五)《关于村镇银行、贷款公司、农村资金互助社、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》 | 第27页 |
四、村镇银行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5页 |
(一)宏观方面 | 第27-32页 |
(二)具体制度方面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国外法律监管的经验和启示 | 第35-45页 |
一、国外法律监管的做法 | 第35-41页 |
(一)美国 | 第35-38页 |
(二)日本 | 第38-39页 |
(三)孟加拉国 | 第39-40页 |
(四)印度尼西亚 | 第40-41页 |
二、各国经验的总结 | 第41-43页 |
(一)监管机构 | 第41页 |
(二)监管采用的行为准则 | 第41页 |
(三)监管内容 | 第41-42页 |
(四)监管方式 | 第42-43页 |
三、对我国的启示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村镇银行法律监管的思考 | 第45-56页 |
一、监管目标 | 第45-46页 |
(一)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 | 第45页 |
(二)确保村镇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| 第45页 |
(三)对存款人、投资人的利益予以保护 | 第45页 |
(四)创造公平有效的金融环境 | 第45-46页 |
二、监管的原则 | 第46-47页 |
(一)灵活性原则 | 第46页 |
(二)效益原则 | 第46-47页 |
(三)激励原则 | 第47页 |
三、监管体系 | 第47-48页 |
四、具体监管制度设计 | 第48-56页 |
(一)监管机构 | 第48-50页 |
(二)监管内容 | 第50-54页 |
(三)配套制度 | 第54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