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5页 |
第一部分 大连地区 205 例孢子丝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| 第15-23页 |
前言 | 第15-16页 |
材料与方法 | 第16页 |
结果 | 第16-18页 |
讨论 | 第18-20页 |
结论 | 第20-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-23页 |
第二部分 我国东北地区孢子丝菌的分类鉴定与种系发生特征的研究 | 第23-40页 |
前言 | 第23-25页 |
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9页 |
1. 材料 | 第25-27页 |
·菌株来源 | 第25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5-27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7页 |
2 方法 | 第27-29页 |
·形态学鉴定 | 第27-28页 |
·扩增 CAL 序列及 Genbank 比对 | 第28-29页 |
·种系发生分析 | 第29页 |
·序列上传 | 第29页 |
结果 | 第29-34页 |
1. 形态学鉴定 | 第29-31页 |
2. 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31-34页 |
讨论 | 第34-36页 |
结论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
第三部分 我国球形孢子丝菌的表型特征、体外对中西药物的敏感性研究 | 第40-55页 |
前言 | 第40-41页 |
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4页 |
1. 材料 | 第41-43页 |
·菌株来源 | 第41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1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41-43页 |
2. 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形态学观察 | 第43页 |
·玻片小培养 | 第43页 |
·温度试验 | 第43页 |
·碳源同化实验 | 第43页 |
·体外药敏试验 | 第43-44页 |
结果 | 第44-49页 |
讨论 | 第49-52页 |
结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综述 | 第55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4页 |
附录 | 第74-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