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--侵(传)染性病害论文

植物青枯菌GMI1000菌株Ⅵ型分泌系统基因功能的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5页
第一章 引言第15-39页
   ·青枯菌第15-20页
     ·青枯菌及其危害第15页
     ·青枯菌的病害循环第15-16页
     ·青枯菌的毒性因子第16-18页
     ·毒力和致病性的调控网络第18-20页
   ·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分泌系统第20-24页
     ·Ⅰ 型分泌系统第21页
     ·Ⅱ 型分泌系统第21-22页
     ·Ⅲ 型分泌系统第22-23页
     ·Ⅳ 型分泌系统第23页
     ·Ⅴ 型分泌系统第23-24页
   ·新型的分泌系统——Ⅵ 型分泌系统第24-36页
     ·Ⅵ 型分泌系统的结构第25-30页
     ·Ⅵ 型分泌系统的效应子第30页
     ·Ⅵ 型分泌系统的调节因子第30-36页
     ·展望第36页
   ·植物青枯菌 Ⅵ 型分泌系统第36-37页
   ·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37-39页
     ·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38-39页
第二章 青枯菌 Ⅵ 型分泌系统 tssM 基因致病力及基础生物学测定第39-54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39-41页
     ·供试菌株、质粒及培养条件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40-41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及仪器第41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41-46页
     ·致病力测定第41-42页
     ·tssM 基因突变株在根部定殖及扩展能力的研究第42页
     ·运动性的测定第42页
     ·生物膜的测定第42-43页
     ·qRT-PCR 检测鞭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第43-46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46-51页
     ·致病力测定结果第46页
     ·根部定殖及向上扩展菌量的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·运动性测定第48-49页
     ·生物膜形成测定第49页
     ·qRT-PCR 检测鞭毛相关基因的表达第49-50页
     ·qRT-PCR 检测 T3SS 相关基因表达第50-51页
   ·结论与讨论第51-54页
第三章 青枯菌 Ⅵ 型分泌系统 tssB 基因突变菌株及互补菌株的构建第54-69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54-56页
     ·供试菌株和质粒第54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55-56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56-60页
     ·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·tssB 基因上下游序列 PCR 扩增第56-57页
     ·庆大霉素基因的 PCR 扩增第57页
     ·tssB 基因重组自杀质粒的构建及鉴定第57-58页
     ·植物青枯菌 GMI1000 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转化第58页
     ·tssB 基因突变株的筛选和鉴定第58-59页
     ·互补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第59页
     ·互补菌株的筛选与鉴定第59页
     ·互补载体在突变菌株中表达的验证第59-60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60-66页
     ·tssB 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 ·tssB 基因重组自杀质粒的构建第63-64页
     ·tssB 基因突变株的构建第64-65页
     ·互补菌株的构建与鉴定第65页
     ·互补载体在突变菌株 GMI1000ΔtssB 中的表达情况第65-66页
   ·结论与讨论第66-69页
第四章 青枯菌 Ⅵ 型分泌系统 tssB 基因致病力及基础生物学测定第69-80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69-70页
     ·供试菌株、质粒及培养条件第69-70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70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及仪器第70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70-71页
     ·致病力测定第70页
     ·tssB 基因突变株在根部定殖及扩展能力的研究第70页
     ·运动性的测定第70页
     ·生物膜的测定第70页
     ·qRT-PCR 检测鞭毛及 T3SS 相关基因的表达第70-71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71-77页
     ·致病力测定结果第71-72页
     ·根部定殖及向上扩展菌量的分析第72-73页
     ·运动性测定第73-74页
     ·生物膜形成测定第74页
     ·qRT-PCR 检测鞭毛相关基因的表达第74-75页
     ·qRT-PCR 检测 T3SS 相关基因表达第75-77页
   ·结论与讨论第77-80页
第五章 TssB 蛋白和 TssC 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第80-96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80-82页
     ·供试菌株、质粒及培养条件第80-81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81-82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82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82-86页
     ·tssB 和 tssC 基因诱饵载体和捕获载体的构建第82-83页
     ·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83-84页
     ·重组质粒的毒性及自激活检测第84页
     ·酵母双杂交检测第84页
     ·TssB 分段序列捕获载体的构建第84-85页
     ·TssB 分段重组质粒的毒性及自激活检测第85-86页
     ·酵母双杂交检测第86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86-93页
     ·tssB 和 tssC 基因诱饵载体和捕获载体的构建第86-87页
     ·tssB 和 tssC 基因重组质粒的毒性检测第87页
     ·tssB 和 tssC 基因重组质粒的自激活检测第87-88页
     ·TssB 和 TssC 蛋白互作检测第88-89页
     ·tssB 基因分段重组质粒的构建第89-90页
     ·tssB 基因分段重组质粒的毒性检测第90-91页
     ·捕获载体 pGBKTssC 的自激活检测第91页
     ·TssB 蛋白分段与 TssC 蛋白的互作检测第91-93页
   ·结论与讨论第93-96页
第六章 Hcp 和 TssB 蛋白的表达纯化和抗体制备及蛋白泌出分析第96-110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96-97页
     ·供试菌株、质粒及培养条件第96-97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97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97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97-102页
     ·hcp 基因和 tssB 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7-98页
     ·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优化第98-99页
     ·目的蛋白的纯化第99-100页
     ·泌出蛋白的提取第100页
     ·膜蛋白的提取第100页
     ·Western Blot 分析第100-102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102-107页
     ·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·蛋白的诱导表达和优化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蛋白的纯化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·Hcp 的泌出试验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·TssB 蛋白的亚细胞分离实验第106-107页
   ·结论与讨论第107-110页
第七章 全文结论第110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28页
致谢第128-129页
作者简历第129页

论文共12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烟嘧磺隆降解菌黄篮状菌(Talaromyces flavus)的分离鉴定及降解机理研究
下一篇: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