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史学理论论文--史学史论文--中国论文

岑仲勉学术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8页
绪论第8-12页
 一、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第8-9页
 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9-10页
 三、正文结构第10-12页
第一章 岑仲勉的史学渊源和发展第12-28页
 一、岑仲勉的学术历程第12-14页
 二、辩证的继承乾嘉学派第14-17页
  (一) 高邮王氏第15页
  (二) 大兴徐松第15-16页
  (三) 仁和劳格第16-17页
 三、时代潮流的冲击第17-24页
  (一) 埃玛纽埃尔-爱德华·沙畹第18-19页
  (二) 陈垣第19-22页
  (三) 系统学习外国文字第22-24页
 四、晚年贯穿唯物史观第24-28页
  (一) 新时代与新理论第25-26页
  (二) 方法论的运用第26-28页
第二章 岑仲勉的史学成就第28-38页
 一、隋唐史研究的成就第28-32页
  (一) 对唐人行第及其诗、文集的卓见第28-29页
  (二) 对唐代政治制度史料的补正及考订第29-30页
  (三) 岑仲勉隋唐史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——《隋唐史》第30-32页
 二、中外史地研究的成就第32-35页
 三、突厥史研究成就第35-38页
第三章 岑仲勉的史学思想第38-50页
 一、批驳“为贤者讳”第38-40页
 二、追溯史源,探其流变第40-44页
  (一) 中外史地考据时史源思想的初步形成第41-42页
  (二) 校勘《元和姓纂》时“史源学”形成体系第42-44页
  (三) 史源学独创性贡献——史余第44页
 三、“宽而深”的史学思想第44-47页
  (一) 拓宽唐代文史资料第45-46页
  (二) 通而不拘于断第46-47页
 四、岑仲勉的文献考据思路——兼与陈寅恪比较第47-50页
小结第50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6页
致谢第56-5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
下一篇:李慈铭的历史考证和史学批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