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史学理论论文--史学史论文

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引言第9-17页
 一、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二、研究现状第10-15页
  1、国外研究成果第10-14页
  2、国内研究成果第14-15页
 三、研究方法第15-17页
  1、研究目标第15页
  2、研究方法第15-17页
第一节 视域融合与诠释学第17-31页
 (一) 视域融合及其特征第17-20页
  1、视域融合的概念第17-18页
  2、视域融合的特征第18-19页
  3、视域融合与诠释学的起源第19-20页
 (二) 视域融合与诠释学的发展第20-24页
  1、施莱尔马赫与“心理重建”第20-21页
  2、狄尔泰与“移情”第21-23页
  3、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观第23-24页
 (三) 视域融合的前提第24-31页
  1、前见的定义第24-25页
  2、前见的发展历程第25-29页
  3、前见与视域融合第29-31页
第二节 视域融合的方式第31-43页
 (一) 理解与解释的概念与背景第31-38页
  1、理解,解释与人文科学的关系第31-33页
  2、理解与解释解题第33-35页
  3、理解与解释的目的与对象第35-38页
 (二) 理解与解释的关系与方式第38-43页
  1、理解与解释的关系第38-40页
  2、历史理解与解释的方式第40-43页
第三节 视域融合对中西比较史学的影响第43-61页
 (一) 视域融合是中西史学比较得以成立的条件第43-47页
  1. 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第43-44页
  2. 为中西比较范式的成立提供理论基础第44-47页
 (二) 中西史学话语权的讨论第47-50页
 (三) 问答逻辑——中西比较史学现实的追求第50-54页
 (四) 中西史学及其文化传统的确认第54-58页
 (五) 对主客观的答复第58-61页
结论第61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71页
致谢第71-73页
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古胡须文化透视
下一篇:岑仲勉学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