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量产小孢子核盘菌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小孢子萌发特性研究
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9页 |
| 1 核盘菌所致病害的概述 | 第10页 |
| 2 核盘菌研究进展 | 第10-14页 |
| ·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0-13页 |
| ·核盘菌的生活史与病害侵染循环 | 第13-14页 |
| ·核盘菌的侵染过程与致病机理 | 第14页 |
| 3 小孢子研究进展 | 第14-17页 |
| ·其它真菌小孢子的研究进展 | 第14页 |
| ·核盘菌科小孢子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| ·孢子萌发特性概述 | 第15-16页 |
| ·无性产孢机制及有性发育机制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|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核盘菌特异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9-48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7页 |
| ·材料 | 第19-22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19-20页 |
| ·材料 | 第20-21页 |
| ·酶、试剂盒及其它试剂 | 第21-22页 |
| ·方法 | 第22-27页 |
| ·核盘菌菌株的分离纯化、保存、活化和鉴定 | 第22-23页 |
| ·核盘菌菌株间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| 第23-25页 |
| ·小孢子的特性研究 | 第25-27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27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45页 |
| ·菌株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| 第27-28页 |
| ·菌株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| 第27-28页 |
| ·菌株的分子鉴定 | 第28页 |
| ·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| 第28-39页 |
| ·菌株的菌落形态 | 第28-29页 |
| ·菌株的菌丝形态 | 第29-32页 |
| ·菌株的生长速度比较 | 第32页 |
| ·菌株的生物产量测定 | 第32页 |
| ·菌株的小孢子产量测定 | 第32-34页 |
| ·菌株的菌核产量测定 | 第34-35页 |
| ·菌株的菌丝融合群 | 第35-36页 |
| ·菌株的致病力 | 第36-38页 |
| ·菌株产酸和降解酸的能力 | 第38-39页 |
| ·小孢子的特性研究 | 第39-45页 |
| ·小孢子及孢子梗的形态 | 第39-42页 |
| ·小孢子的亚显微结构 | 第42-44页 |
| ·小孢子的核型 | 第44页 |
| ·小孢子的萌发能力 | 第44-45页 |
| 3 结论与讨论 | 第45-48页 |
| ·结论 | 第45-46页 |
| ·讨论 | 第46-48页 |
| 第三章 菌株产小孢子能力的稳定性研究 | 第48-53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48-50页 |
| ·材料 | 第48-49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48页 |
| ·菌株 | 第48-49页 |
| ·方法 | 第49-50页 |
| ·原生质体后代的生物学特性稳定性研究 | 第49页 |
| ·产孢特性的传染性检测 | 第49-50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·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| 第50-51页 |
| ·菌株SX81产孢特性的传染性 | 第51-52页 |
| 3 结论与分析 | 第52-53页 |
| ·结论 | 第52页 |
| ·讨论 | 第52-53页 |
| 结论和展望 | 第53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