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4页 |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| ·课题的缘起 | 第9-11页 |
| ·对城市更新中历史交通枢纽“误判”的思考 | 第9页 |
| ·目前我国历史性火车站的使用状况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对象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11-12页 |
| ·相关概念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| 第14-19页 |
| ·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| 第16-19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| ·文献查询法 | 第20页 |
| ·归纳分析法 | 第20页 |
| ·比较研究法 | 第20页 |
| ·实地踏勘调研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国内外火车站及铁路线遗址更新相关案例研究 | 第21-36页 |
| ·国外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| 第21-29页 |
| ·英国曼切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(MOSI) | 第21-24页 |
| ·美国纽约高线公园(The High Line) | 第24-29页 |
| ·国内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| 第29-35页 |
| ·中国铁道博物馆(China Railway Museum) | 第29-31页 |
| ·香港铁路博物馆(Hong Kong Railway Museum) | 第31-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三章 下关火车站遗址环境现状研究 | 第36-50页 |
| ·区位分析 | 第36页 |
| ·下关火车站遗址周边环境概况 | 第36-39页 |
| ·周边用地情况 | 第36页 |
| ·周边景观现状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·下关火车站遗址景观构成分析 | 第39-45页 |
| ·站体建筑 | 第40-43页 |
| ·站前广场 | 第43-44页 |
| ·铁路线 | 第44-45页 |
| ·下关火车站遗址本体价值分析 | 第45-48页 |
| ·历史价值 | 第45-46页 |
| ·文化价值 | 第46-47页 |
| ·社会价值 | 第47页 |
| ·艺术价值 | 第47-48页 |
| ·经济价值 | 第48页 |
| ·下关火车站更新的诱因 | 第48-49页 |
| ·区域经济的发展 | 第48页 |
| ·场所功能的缺失 | 第48页 |
| ·城市景观的整合 | 第48页 |
| ·污染环境的改善 | 第48-49页 |
| ·遗产的价值优势 | 第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第四章 下关火车站遗址环境更新的策略 | 第50-67页 |
| ·下关火车站遗址环境更新模式可行性分析 | 第50-58页 |
| ·滨江老城改造下整体规划要求与发展目标 | 第50-52页 |
| ·下关火车站遗址环境更新模式最优评级 | 第52-53页 |
| ·南京市工业遗产环境改造现状 | 第53-55页 |
| ·南京市主题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| 第55-56页 |
| ·更新模式的公众意向调查 | 第56-58页 |
| ·小结 | 第58页 |
| ·下关火车站遗址环境更新的目标和方向 | 第58-59页 |
| ·融入南京城市公共游憩空间 | 第58页 |
| ·重现火车站站体建筑历史风貌 | 第58-59页 |
| ·打造室内博览、铁路文化体验、公共休闲的空间 | 第59页 |
| ·下关火车站遗址环境更新的原则 | 第59-66页 |
| ·环境更新的整体性 | 第59-60页 |
| ·保持遗址的原真性 | 第60-62页 |
| ·延续场地的文脉性 | 第62-63页 |
| ·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| 第63-64页 |
| ·增加公众的参与性 | 第64-65页 |
| ·设计规划的动态性 | 第65-66页 |
| ·设计效益的综合性 | 第6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五章 下关火车站遗址环境更新的设计方法 | 第67-82页 |
| ·场地的规划设计 | 第67-71页 |
| ·场地功能定位 | 第67页 |
| ·交通流线组织 | 第67-68页 |
| ·景观色彩控制 | 第68页 |
| ·景观材质选择 | 第68-69页 |
| ·设计规划方案 | 第69-71页 |
| ·建筑再利用与融合 | 第71-75页 |
| ·老建筑再利用 | 第71-75页 |
| ·新建筑的融合 | 第75页 |
| ·铁路设施再利用 | 第75-78页 |
| ·利用原有功能 | 第75页 |
| ·使用功能转换 | 第75-76页 |
| ·结构的再利用 | 第76-78页 |
| ·废弃材料的利用 | 第78-79页 |
| ·转化为景观施工材料 | 第79页 |
| ·打造为新公共艺术品 | 第79页 |
| ·植物绿化的设计 | 第79-81页 |
| ·保留优势态生长植物 | 第80页 |
| ·增加自生植物的设计 | 第80-81页 |
| ·污染土壤的处理 | 第81页 |
| ·设计后期的运营 | 第8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| 第六章 结语 | 第82-84页 |
| ·结论 | 第82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82-83页 |
| ·后续研究建议 | 第83-84页 |
| 附录 | 第84-8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6-8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7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