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导论 | 第10-15页 |
(一)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 研究的缘起 | 第10页 |
2. 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 关于赏识教育的界定 | 第12-13页 |
2. 关于赏识教育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3页 |
3. 关于赏识教育的运用策略 | 第13-14页 |
(三)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一、赏识教育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| 第15-21页 |
(一) 赏识及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| 第15-17页 |
1. 赏识的涵义 | 第15页 |
2. 赏识教育的界定 | 第15-17页 |
(二) 赏识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| 第17-21页 |
1. 适应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| 第17-18页 |
2. 激发学生潜能,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需要 | 第18-19页 |
3.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,形成健全人格的需要 | 第19-20页 |
4.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| 第20-21页 |
二、赏识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6页 |
(一) 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偏差 | 第21-22页 |
(二) 对时机的把握不够精准 | 第22-23页 |
(三) 评价方式整齐划一 | 第23-24页 |
(四) 缺少必要的课堂教学氛围 | 第24-26页 |
三、赏识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26-30页 |
(一) 传统教学观的消极影响 | 第26-27页 |
(二) 现代成才观偏差的负面影响 | 第27页 |
(三) 教师运用赏识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欠缺 | 第27-28页 |
(四) 教学方法单一化的消极影响 | 第28-30页 |
四、赏识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| 第30-38页 |
(一) 更新教育理念,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| 第30-31页 |
(二) 正确认识成才观,多角度赏识学生 | 第31页 |
(三) 坚持赏识教育原则 | 第31-33页 |
1. 准确性原则 | 第32页 |
2. 公平性原则 | 第32页 |
3. 针对性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 适时性原则 | 第33页 |
5. 适度性原则 | 第33页 |
(四)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| 第33-35页 |
1.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| 第33-34页 |
2.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| 第34页 |
3. 提高教师的人格追求 | 第34-35页 |
(五) 创设良好的实施环境 | 第35-36页 |
1. 发动学生,积极做好教学准备活动 | 第35页 |
2. 创设教学情境,构建生活化课堂 | 第35-36页 |
(六) 讲究赏识教育艺术 | 第36-38页 |
1. 赏识与批评相结合 | 第36-37页 |
2. 口语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| 第37页 |
3. 善于发现闪光点 | 第37-38页 |
结论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附录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