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导论 | 第11-16页 |
(一)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 研究的缘起 | 第11页 |
2. 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3页 |
(1) 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(2) 现实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-14页 |
(三) 本文研究的框架及重难点 | 第14-16页 |
1.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2.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3. 研究框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4页 |
4. 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一、当前加强中学教师廉洁从教的必要性 | 第16-23页 |
(一) 廉洁从教是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| 第16-17页 |
1. 对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导向 | 第16-17页 |
2. 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| 第17页 |
(二) 廉洁从教是中学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| 第17-19页 |
1. 对中学教师价值观的矫正 | 第17-18页 |
2. 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保证 | 第18-19页 |
3. 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 | 第19页 |
(三) 加强中学教师廉洁从教是对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 | 第19-20页 |
1. 教师形象是学校的一张名片 | 第19-20页 |
2. 教师形象是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| 第20页 |
(四) 加强中学教师的廉洁从教是社会与法律的需要 | 第20-23页 |
1 教师廉洁从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的要求 | 第20-21页 |
2. 是对社会形成健康风气的保证 | 第21页 |
3. 廉洁从教是源自于国外经验的启示 | 第21-23页 |
二、当前中学教师在廉洁从教方面的现状分析 | 第23-28页 |
(一) 加强廉洁从教取得的成绩 | 第23-24页 |
1. 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恪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| 第23页 |
2. 师德模范辈出 | 第23-24页 |
(二) 当前中学教师中的不廉现象分类 | 第24-26页 |
1. 根据主体的不廉动机分类 | 第24页 |
2. 根据不廉行为主体的归属单位层次分类 | 第24-26页 |
(三) 中学教师执教不廉表现出来的特点 | 第26-28页 |
1. 形式隐性与显性并存 | 第26页 |
2. 主体的高学历高职务性 | 第26页 |
3. 教育不廉的社会危害更大影响更为恶劣 | 第26页 |
4. 不廉的形式多样化 | 第26-28页 |
三、中学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廉现象的原因 | 第28-36页 |
(一) 制度及机制上的不健全 | 第28-30页 |
1. 制度总体上的缺失 | 第28页 |
2. 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有待完善 | 第28-29页 |
3. 外部监督机制的缺乏 | 第29-30页 |
(二) 社会收入分配不尽合理 | 第30-32页 |
1. 工资性收入长期偏低 | 第30-31页 |
2. 寻租更加实惠 | 第31-32页 |
(三) 学校对师德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| 第32-33页 |
1. 学校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| 第32页 |
2. 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| 第32-33页 |
3. 学校的管理缺乏创新 | 第33页 |
(四) 中学教师自身价值观的扭曲 | 第33-35页 |
1. 不能很好的处理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| 第33-34页 |
2. 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的幸福 | 第34页 |
3. 对自我教育的放松 | 第34-35页 |
(五) 学生及家长责任意识淡薄 | 第35-36页 |
1. 学生及家长维权意识薄弱 | 第35页 |
2. 家长的望子成龙心理 | 第35-36页 |
四、治理中学教师不廉现象的措施 | 第36-45页 |
(一) 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| 第36-38页 |
1.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| 第36-38页 |
2. 制定更加灵活的教师职称评定办法 | 第38页 |
3. 打破“铁饭碗” | 第38页 |
(二) 制度创新,强化责任意识 | 第38-41页 |
1. 领导机制建设 | 第38-39页 |
2. 规范教师准入制度 | 第39-40页 |
3. 严格教师不廉的惩罚制度 | 第40-41页 |
(三) 加强监督,规范评价体系 | 第41-42页 |
1. 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监督与评价 | 第41-42页 |
2. 学校及社会对教师的监督与评价 | 第42页 |
(四) 文化渗透,注重师生个人修养 | 第42-45页 |
1. 努力营造廉洁教育良好氛围 | 第42-43页 |
2. 师德教育应从“灌输”转向“养成” | 第43-44页 |
3. 注重中学生的廉洁教育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