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9页 |
摘要 | 第9-10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29页 |
·苜蓿秋眠性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4页 |
·苜蓿秋眠性与光照、温度的关系 | 第11-12页 |
·苜蓿秋眠性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| 第12页 |
·苜蓿秋眠性与抗寒性的关系 | 第12-13页 |
·苜蓿秋眠性与产草量的关系 | 第13-14页 |
·植物光受体研究进展 | 第14-20页 |
·光敏色素 | 第14-16页 |
·蓝光受体 | 第16-19页 |
·UV-B 受体 | 第19-20页 |
·植物内源激素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·赤霉素和脱落酸 | 第20-21页 |
·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| 第21-23页 |
·乙烯 | 第23页 |
·试验技术 | 第23-29页 |
·实时荧光定量PCR 概况 | 第23-24页 |
·持家基因的概述 | 第24-25页 |
·荧光定量方法 | 第25-27页 |
·植物激素的测定方法 | 第27-29页 |
2 引言 | 第29-30页 |
3 试验一 温度对紫花苜蓿内源激素的影响 | 第30-3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试材与试验设计 | 第30页 |
·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不同秋眠级苜蓿赤霉素含量的特征 | 第31-32页 |
·不同秋眠级苜蓿玉米素核苷含量的特征 | 第32页 |
·不同秋眠级苜蓿生长素含量的特征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温度不同秋眠级苜蓿脱落酸含量的特征 | 第33页 |
·不同温度不同秋眠级苜蓿GA3/ABA、IAA/ABA 和ZR/ABA 的影响 | 第33页 |
·讨论 | 第33-36页 |
4 实验二 光周期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内源激素的影响 | 第36-4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6页 |
·试材与试验设计 | 第36页 |
·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6-39页 |
·光照对不同秋眠级苜蓿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光照对不同秋眠级苜蓿GA3 含量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光照对不同秋眠级苜蓿ZR 含量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光照对不同秋眠级苜蓿IAA 含量的影响 | 第38页 |
·不同温度不同秋眠级苜蓿GA3/ABA、IAA/ABA 和ZR/ABA 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讨论 | 第39-40页 |
5 试验三 温度和光周期对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光敏色素的影响 | 第40-51页 |
·试材与试验设计 | 第40-47页 |
·植物材料、试剂及仪器 | 第4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总RNA 的提取及DNASE I 消化处理 | 第41-42页 |
·RT-PCR | 第42-43页 |
·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 | 第43-44页 |
·质粒检测和提取 | 第44-45页 |
·标准品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45-46页 |
·荧光定量 PCR 体系和数据计算 | 第46-4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0页 |
·苜蓿的培养条件及生长状态 | 第47页 |
·植物RNA 的提取、RT-PCR 及PCR 检测 | 第47-48页 |
·标准品和标准曲线 | 第48页 |
·光敏色素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达差异 | 第48-50页 |
·讨论 | 第50-51页 |
6 试验四 光周期对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光敏色素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·试材与试验设计 | 第51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51页 |
·总RNA 的提取及DNASE I 消化处理 | 第51页 |
·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 | 第51页 |
·质粒检测和提取 | 第51页 |
·标准品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51页 |
·荧光定量PCR 体系和数据计算 | 第5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苜蓿的培养条件及生长状态 | 第51页 |
·植物RNA 的提取、RT-PCR 及PCR 检测 | 第51页 |
·标准品和标准曲线 | 第51页 |
·光敏色素在不同光照下的表达模式差异 | 第51-52页 |
·讨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2页 |
ABSTRACT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