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地方农业经济论文

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6页
1 引言第16-43页
   ·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6-19页
     ·选题背景第16-18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·相关概念界定第19-24页
     ·农业与现代农业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征第20-23页
     ·农业循环经济运行的组织体系第23-24页
   ·研究现状及评述第24-39页
     ·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第24-27页
     ·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第27-31页
     ·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第31-38页
     ·研究评述第38-39页
   ·研究思路、内容及方法第39-42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39-40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40-41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·可能创新点与不足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可能创新点第42页
     ·存在的不足第42-43页
2 理论分析框架第43-66页
   ·理论基础第43-50页
     ·循环经济理论第43-44页
     ·马克思恩格斯的循环经济思想第44-46页
     ·农业生态文明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农业现代化理论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9-50页
   ·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第50-54页
     ·传统的农业循环经济第51-52页
     ·现代石油农业第52-53页
     ·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第53-54页
   ·农业循环经济的构成体系与发展模式第54-60页
     ·构成体系与特征第54-56页
     ·规模层面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第56-58页
     ·技术层面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第58-60页
   ·农业循环经济的复杂性分析第60-66页
     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的构成第60-61页
     ·农业循环经济的自组织运行体系第61-63页
     ·农业循环经济的他组织运行体系第63-64页
     ·政府他组织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第64-66页
3 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形势分析第66-96页
   ·中部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必要性第66-74页
     ·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第66-68页
     ·中部各省的现实情况第68-74页
   ·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形势分析第74-87页
     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第74-76页
     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不足与劣势第76-77页
     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遇第77-81页
     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81-87页
   ·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—鹤壁市第87-96页
     ·鹤壁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第87-89页
     ·鹤壁市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第89-91页
     ·鹤壁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第91-93页
     ·鹤壁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第93-96页
4 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第96-110页
   ·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第96-99页
     ·发展目标第96-97页
     ·基本原则第97-99页
   ·发展模式构建第99-106页
     ·种植业第99-101页
     ·林业第101页
     ·养殖业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·渔业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工农业复合型第104-106页
   ·农业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路径第106-110页
     ·政府推动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·三方协同合作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·涉农龙头企业带动第108-110页
5 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第110-121页
   ·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·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·促进农业资源节约第111页
     ·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第111-112页
   ·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·完善创新机制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·保障创新领域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·促进成果转化与技术扩散第114-115页
   ·推动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第115-119页
     ·“三化”协调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促进机理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·三化协调发展的现实必要性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·三化协调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思路第118-119页
   ·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第119-121页
     ·完善政府服务职能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第120-121页
6 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第121-136页
   ·健全组织保障第121-124页
     ·完善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·健全进入与退出机制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·健全参与各方协调机制第123-124页
   ·强化技术保障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·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第125页
     ·完善技术开发体系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·构建技术扩散体系第126-127页
   ·提升人才保障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·提升农业生态环保意识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·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·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第129页
   ·完善公共政策保障第129-132页
     ·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·健全公共配套设施供给政策第131页
     ·构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·健全环境规制体系第132页
   ·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各方参与度第132-136页
     ·科学规划与宣传引导第133页
     ·强化农业产业化服务政策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·完善“环保型农户”激励政策第134-136页
7 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36-138页
   ·基本结论第136-137页
   ·研究展望第137-138页
参考文献第138-147页
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第147-148页
致谢第148页

论文共1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
下一篇:中美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