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地方经济论文

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

自认为的创新点第1-6页
中文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22页
绪论第22-39页
 一、选题背景和意义第22-24页
 二、产业转移理论综述第24-33页
 三、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33-37页
 四、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37-39页
第一章 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第39-49页
 第一节 比较优势理论第39-41页
 第二节 梯度转移理论第41-44页
 第三节 产业集群理论第44-46页
 第四节 产业区位理论第46-49页
第二章 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实证测度第49-66页
 第一节 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和趋势第49-53页
  一、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第49-50页
  二、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第50-53页
 第二节 国内产业转移的背景和趋势第53-57页
  一、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第53-54页
  二、现阶段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第54-57页
 第三节 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测度第57-66页
  一、区域产业转移的测度方法第57-58页
  二、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测度第58-66页
第三章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第66-111页
 第一节 湖北省经济梯度分析第66-72页
  一、我国经济发展的梯度格局第66-69页
  二、湖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梯度地位第69-72页
 第二节 湖北省产业发展现状第72-86页
  一、产业结构特征第72-75页
  二、工业发展状况第75-77页
  三、产业分布特征第77-80页
  四、产业梯度分析第80-86页
 第三节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因第86-89页
  一、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第86页
  二、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湖北省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第86-87页
  三、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湖北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第87页
  四、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第87-88页
  五、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第88-89页
 第四节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第89-111页
  一、日趋雄厚的经济基础第89-91页
  二、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第91-95页
  三、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第95-97页
  四、突出的综合资源优势第97-100页
  五、较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第100-106页
  六、强大的人才科技优势第106-108页
  七、不断完善的投资服务环境第108-111页
第四章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问题第111-143页
 第一节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第111-129页
  一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第111-112页
  二、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第112-115页
  三、外商投资方式逐渐趋于合理化第115-117页
  四、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比较集中第117-120页
  五、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结构日渐合理第120-123页
  六、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布局不够合理第123-125页
  七、承接产业转移逐渐向沿海地区倾斜第125-127页
  八、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产业承接的主要载体第127-129页
 第二节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突出问题第129-143页
  一、产业承接的区域竞争压力巨大第129-133页
  二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第133-135页
  三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第135-137页
  四、产业承接建设用地严重不足第137-139页
  五、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强第139-140页
  六、招商引资平台不够健全第140-143页
第五章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路径第143-166页
 第一节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标准第143-144页
  一、产业梯度标准第143页
  二、竞争优势标准第143-144页
  三、产业协调标准第144页
  四、产业效率标准第144页
 第二节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路径及实证分析第144-162页
  一、基于产业转移趋势的产业选择路径第144-149页
  二、基于产业竞争力的产业选择路径第149-153页
  三、基于产业梯度地位的产业选择路径第153-159页
  四、基于产业效率的产业选择路径第159-162页
 第三节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第162-166页
  一、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产业对比第162-164页
  二、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第164-166页
第六章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空间配置路径第166-193页
 第一节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第166-174页
  一、影响产业承接区位选择的因素第166-169页
  二、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169-174页
 第二节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配置原则第174-175页
  一、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原则第174页
  二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第174页
  三、产业错位发展原则第174-175页
  四、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第175页
 第三节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配置路径第175-193页
  一、围绕承接载体层面进行的重点空间布局第175-178页
  二、围绕不同梯度城市进行的空间布局第178-193页
第七章 国内外产业承接经验和启示第193-222页
 第一节 东亚国家和地区产业承接的主要经验第193-197页
  一、契合国际产业调整的动向,及时进行产业定位第193-194页
  二、加强产业支持和政策引导,推动国际产业承接第194-195页
  三、注重技术的引进和吸收,不断进行技术升级第195-196页
  四、重视发展聚集优势,强化工业园区载体建设第196-197页
  五、注重硬件和软件建设,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第197页
 第二节 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第197-204页
  一、河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承接现状第197-199页
  二、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第199-204页
 第三节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第204-210页
  一、湖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承接现状第204-206页
  二、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第206-210页
 第四节 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第210-219页
  一、安徽省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第210-213页
  二、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第213-219页
 第五节 国内外产业承接的经验总结和启示第219-222页
  一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第219页
  二、不断完善产业转移配套服务体系第219-220页
  三、大力开展招商活动不断创新招商方式第220页
  四、加强产业园区承接载体建设第220-221页
  五、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第221-222页
第八章 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取向第222-240页
 第一节 继续完善产业承接政策体系第222-223页
  一、强化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第222页
  二、制定科学的产业承接规划第222-223页
  三、不断加大政策创新第223页
 第二节 全力推进产业聚集发展第223-226页
  一、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第223-224页
  二、强化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第224-225页
  三、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第225页
  四、不断提高产业队伍素质第225-226页
 第三节 推动产业承接方式创新第226-228页
  一、不断创新产业承接方式第226-227页
  二、创新引资方式扩大招商引资第227-228页
  三、努力提高产业承接质量第228页
 第四节 加强产业承接载体建设第228-234页
  一、加强工业园区载体建设第228-229页
  二、加强城市群载体建设第229-231页
  三、加强制造业生产基地建设第231-234页
 第五节 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第234-236页
  一、制定和完善产业配套规划第234页
  二、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配套第234-235页
  三、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第235-236页
 第六节 打造良好的产业承接环境第236-240页
  一、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第236-237页
  二、大力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第237-238页
  三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238-239页
  四、完善监管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第239-240页
参考文献第240-253页
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253-255页
后记第255页

论文共2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研究
下一篇: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