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目录 | 第11-15页 |
表目次 | 第15-16页 |
图目次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7-38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7-19页 |
一、 研究背景 | 第17-18页 |
二、 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9-33页 |
一、 关于能源替代与优化 | 第20-24页 |
二、 关于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 | 第24-30页 |
三、 关于能源低碳化 | 第30-33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33-35页 |
一、 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二、 研究方法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| 第35-38页 |
一、 创新之处 | 第35-36页 |
二、 难点之处 | 第36-37页 |
三、 不足之处 | 第37-38页 |
第二章 能源消费结构的理论基础 | 第38-48页 |
第一节 能源经济革命论 | 第38-42页 |
一、 能源经济革命论的产生与发展 | 第38-40页 |
二、 能源经济革命论的基本主张 | 第40-42页 |
三、 对能源经济革命论的评价 | 第42页 |
第二节 能源替代理论 | 第42-44页 |
一、 能源内部替代 | 第43页 |
二、 能源外部替代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低碳经济理论 | 第44-48页 |
一、 低碳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| 第44-45页 |
二、 低碳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 | 第45-46页 |
三、 对低碳经济理论的评价 | 第46-48页 |
第三章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的演进 | 第48-64页 |
第一节 中美能源消费总量的基本走势 | 第48-51页 |
一、 能源与能源消费结构 | 第48页 |
二、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历史演进 | 第48-50页 |
三、 美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历史演进 | 第50-51页 |
第二节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演进的分析 | 第51-56页 |
一、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演进的绝对量分析 | 第51-54页 |
二、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演进的相对量分析 | 第54-56页 |
第三节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| 第56-60页 |
一、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| 第56-59页 |
二、 结论与借鉴 | 第59-60页 |
第四节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的协整分析 | 第60-64页 |
一、 模型与检验 | 第60-62页 |
二、 结论与借鉴 | 第62-64页 |
第四章 中美不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 | 第64-79页 |
第一节 中美煤炭消费比较分析 | 第64-70页 |
一、 中国煤炭消费的演进 | 第64-65页 |
二、 美国煤炭消费的演进 | 第65-66页 |
三、 中美煤炭消费的行业比较 | 第66-70页 |
第二节 中美石油消费比较分析 | 第70-73页 |
一、 中国石油消费的演进 | 第70-71页 |
二、 美国石油消费的演进 | 第71-72页 |
三、 中美石油对外依存度比较 | 第72-73页 |
第三节 中美天然气消费比较分析 | 第73-75页 |
一、 中美天然气消费的演进 | 第73-75页 |
二、 中美天然气消费的未来发展 | 第75页 |
第四节 中美核能消费比较分析 | 第75-79页 |
一、 中国核能消费的演进 | 第76-77页 |
二、 美国核能消费的演进 | 第77-78页 |
三、 中国核能的未来发展 | 第78-79页 |
第五章 中美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 | 第79-96页 |
第一节 中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概况 | 第79-83页 |
第二节 中美水电消费的比较分析 | 第83-85页 |
一、 中国水电消费的演进 | 第83-84页 |
二、 美国水电消费的演进 | 第84页 |
三、 美国水电消费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| 第84-85页 |
第三节 中美太阳能消费的比较分析 | 第85-88页 |
一、 中国太阳能消费的演进 | 第85-86页 |
二、 美国太阳能消费的演进 | 第86-88页 |
三、 美国太阳能消费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| 第88页 |
第四节 中美风电消费的比较分析 | 第88-91页 |
一、 中国风电消费的演进 | 第88-90页 |
二、 美国风电消费的演进 | 第90页 |
三、 美国风电消费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| 第90-91页 |
第五节 中美生物质能消费的比较分析 | 第91-93页 |
一、 中国生物质能消费概况 | 第92页 |
二、 美国生物质能消费概况 | 第92-93页 |
三、 美国生物质能消费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| 第93页 |
第六节 中美地热能源消费的比较分析 | 第93-96页 |
一、 中国地热能源消费概况 | 第94页 |
二、 美国地热能源消费概况 | 第94-95页 |
三、 美国地热消费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| 第95-96页 |
第六章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效益的实证比较 | 第96-116页 |
第一节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经济效益的比较 | 第96-100页 |
一、 能源约束与经济增长 | 第96-97页 |
二、 模型与检验 | 第97-99页 |
三、 结论与借鉴 | 第99-100页 |
第二节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效益的比较 | 第100-105页 |
一、 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 | 第100-101页 |
二、 模型与检验 | 第101-103页 |
三、 结论与借鉴 | 第103-105页 |
第三节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行业效益的比较 | 第105-110页 |
一、 中美能源消费的行业结构概况 | 第105-107页 |
二、 灰色关联分析 | 第107-109页 |
三、 结论与借鉴 | 第109-110页 |
第四节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人口效益的比较 | 第110-116页 |
一、 人口结构与能源消费的理论分析 | 第110-112页 |
二、 中美人口与能源的灰色关联分析 | 第112-114页 |
三、 结论与借鉴 | 第114-116页 |
第七章 美国能源消费结构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| 第116-124页 |
第一节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战略 | 第116-119页 |
一、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战略的设计思路 | 第116-117页 |
二、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战略的基本内容 | 第117-119页 |
第二节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措施 | 第119-120页 |
一、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的比重 | 第119-120页 |
二、 适度增加石油天然气消费的比重 | 第120页 |
第三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措施 | 第120-122页 |
一、 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内涵发展 | 第120-121页 |
二、 强化对可再生能源消费的政策支持 | 第121-122页 |
第四节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| 第122-124页 |
一、 强化理论上的指导 | 第122-123页 |
二、 完善论文结构和逻辑 | 第123页 |
三、 数据更充分,实证更科学 | 第123页 |
四、 拓展研究的广度 | 第123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34页 |
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34-135页 |
后记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