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学校管理论文

“双创”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来源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第18-19页
第2章 大学生择业观的理论分析第19-26页
    2.1 择业观的概念解析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择业观的内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择业观的类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择业观的特征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择业观与人生观、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第22-23页
    2.2 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“职业选择发展模型”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“特质——因素”理论第24-26页
第3章“双创”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第26-34页
    3.1 我国大学生择业观的历史变迁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计划经济特色型的择业观——统招统分、包当干部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择业观——双向选择、有限流动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市场经济导向型的择业观——多元选择、自主择业第27页
    3.2“双创”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的积极变化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创业意识逐渐觉醒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体制情节逐渐淡化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职业规划逐渐明确第29页
    3.3“双创”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突出问题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崇利导向明显,奉献精神有待提升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自我认知模糊,职业定位有待明晰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求职意向摇摆,就业心态有待调整第32-34页
第4章“双创”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4-50页
    4.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调查问卷设计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调查问卷结果第34-39页
    4.2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人事制度的不完善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就业市场的不规范第40-41页
    4.3 学校教育的影响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择业观教育缺位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职业能力培养偏废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欠缺第43-45页
    4.4 家庭因素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“高收入高回报”的职业待遇期望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“学而优则仕”的职业性质期望第46页
    4.5 自身因素的影响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谋业意识不明,自我认知不清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综合能力不强,人岗需求不匹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择业选择窄化,价值取向偏差第48-50页
第5章“双创”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的对策第50-58页
    5.1 社会积极参与,强化其保障功能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加强宣传,发挥社会主流舆论的正确导向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完善制度,强化创新创业政策机制保障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优化管理,提升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质量第51-52页
    5.2 学校创新教育,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创新教育手段,丰富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内容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加强思想引导,培育积极健康的择业心理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注重能力培养,拓宽创新创业渠道第53-54页
    5.3 家庭转变观念,突显其引导功能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充分尊重,摆脱“包办式”择业干预心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摆正心态,打破“攀比式”择业观念束缚第55页
    5.4 大学生调适自我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树立崇高理想,具有奉献精神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打下坚实基础,提高综合素质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接受创业指导,增强创业能力第56-58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3页
致谢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联觉”在中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实践
下一篇: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