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4页 |
一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二、研究的现状 | 第13-14页 |
三、研究的思路及途径 | 第14页 |
第一章 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概述 | 第14-17页 |
第一节 竞技体育的含义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的特征 | 第16-17页 |
一、人身侵权发生的时空性 | 第16页 |
二、人身侵权的特殊性 | 第16页 |
三、竞技体育的高风险性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| 第17-23页 |
第一节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概述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归责原则在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行为中的适用分析 | 第18-23页 |
一、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分析 | 第18-20页 |
(一) 竞技体育运动是否具有危险性 | 第18-19页 |
(二) 运动员是否具有控制危险的可能 | 第19页 |
(三) 运动员是否从危险中获得利益 | 第19-20页 |
(四) 运动员是否可以通过产品价格或者保险进行责任的转移 | 第20页 |
二、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分析 | 第20-23页 |
(一) 法理基础 | 第20-21页 |
(二) 制度法上的依据 | 第21-22页 |
(三) 外国法上的比较适用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| 第23-35页 |
第一节 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的主体要件 | 第23-24页 |
一、主体为运动员 | 第23-24页 |
二、运动员人身侵权行为的分类 | 第24页 |
(一) 运动员自损行为 | 第24页 |
(二) 运动员致本队运动员人身侵权行为 | 第24页 |
(三) 运动员致异队运动员人身侵权行为 | 第24页 |
第二节 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的客观要件 | 第24-35页 |
一、时空发生在体育项目的比赛中 | 第24-25页 |
(一) 在空间上满足竞技体育项目的要求 | 第25页 |
(二) 在时间上满足竞技体育过程中的要求 | 第25页 |
二、损害事实的发生 | 第25-26页 |
三、行为具有一定的违法性和过错 | 第26-32页 |
(一) 行为违法性的判断 | 第26-27页 |
(二) 行为之过错的判断 | 第27-32页 |
1. 过错的形式 | 第27-28页 |
2. 过错的判断标准 | 第28-29页 |
3. 过错的参考因素 | 第29-32页 |
四、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| 第32-35页 |
第四章 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| 第35-46页 |
第一节 侵权责任法中的抗辩事由 | 第35页 |
第二节 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| 第35-46页 |
一、自甘风险 | 第35-38页 |
(一) 自甘风险的理论依据 | 第35-37页 |
(二) 自甘风险的判断标准 | 第37-38页 |
二、受害人同意 | 第38-42页 |
(一) 受害人同意的理论依据 | 第38-39页 |
(二) 受害人同意适用之辨析 | 第39-40页 |
(三) 受害人同意的构成要件 | 第40-42页 |
三、事先限制性免责条款 | 第42-43页 |
四、受害人过错 | 第43-44页 |
五、第三人过错 | 第44-45页 |
六、不可抗力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的承担 | 第46-53页 |
第一节 责任承担的方式 | 第46页 |
第二节 损害赔偿的主体 | 第46-50页 |
一、运动员所在单位、俱乐部 | 第47-49页 |
二、未成年运动员的监护人 | 第49-50页 |
第三节 损害赔偿的范围 | 第50-52页 |
第四节 责任风险的移转 | 第52-53页 |
第六章 我国竞技体育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的立法现状与完善思路 | 第53-56页 |
第一节 立法现状 | 第53-54页 |
第二节 完善思路 | 第54-55页 |
第三节 具体的立法架构 | 第55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后记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