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--以青岛市为例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绪论 | 第9-19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·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选题的目的 | 第10-11页 |
·选题的意义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7页 |
·生态产业链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生态产业链实践现状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述评 | 第16-17页 |
·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·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2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8页 |
·循环经济理论 | 第19-22页 |
·循环经济的由来及概念 | 第19页 |
·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| 第19-20页 |
·循环经济的实现模式 | 第20-21页 |
·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清洁生产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清洁生产的概念 | 第22-23页 |
·清洁生产的管理模式、评价指标及方法 | 第23页 |
·工业生态学理论 | 第23-25页 |
·工业生态学的概念 | 第23-24页 |
·工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生态工业园理论 | 第25-27页 |
·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的提出 | 第25-26页 |
·生态工业园的特征 | 第26页 |
·生态工业园的类型 | 第26-2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3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产业链构建 | 第28-41页 |
·区域生态产业链概述 | 第28-31页 |
·区域生态产业链生成机理 | 第28-30页 |
·区域生态产业链的形成路径 | 第30-31页 |
·区域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 | 第31-33页 |
·区域生态产业链的运行模式及其稳定性 | 第33-36页 |
·依托型共生网络 | 第33-34页 |
·平等型共生网络 | 第34页 |
·嵌套型共生网络 | 第34-35页 |
·虚拟型共生网络 | 第35-36页 |
·区域生态产业链构建 | 第36-39页 |
·区域生态产业链构建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区域生态产业链构建方法 | 第37-39页 |
·区域生态产业链构建步骤 | 第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4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 | 第41-50页 |
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1-44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| 第41-42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2-44页 |
·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44页 |
·综合评价模型——AHP-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44-49页 |
·评价因素集 U 和评价集 V 的确定 | 第45页 |
·各因素权重集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中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| 第46-49页 |
·选择合成算法,计算评判指标 | 第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5 实证研究——以青岛市为例 | 第50-69页 |
·青岛市综合发展现状分析 | 第50-55页 |
·青岛市经济发展概况 | 第50-51页 |
·青岛市产业发展现状 | 第51-52页 |
·青岛市资源环境现状 | 第52-55页 |
·青岛市区域生态产业链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| 第55-64页 |
·青岛市现有生态产业链分析 | 第55-62页 |
·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综合评价 | 第62-64页 |
·青岛市生态产业链构建 | 第64-66页 |
·加强青岛市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对策 | 第66-68页 |
·加强统筹规划 | 第66页 |
·加强政策支持 | 第66-67页 |
·加强政策引导 | 第67-68页 |
·加强企业的应变性 | 第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附录一 | 第73-75页 |
附录二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