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我国职务犯罪侦查的一般概述 | 第13-17页 |
第一节 职务犯罪侦查的主体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职务犯罪侦查体制的特征 | 第14-15页 |
一、 介于单轨制和双轨制之间的混合式 | 第14页 |
二、 介于单一制和双重领导之间的混合式 | 第14页 |
三、 具有职权主义色彩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职务犯罪侦查的具体措施 | 第15-17页 |
一、 搜查 | 第15页 |
二、 查封、扣押 | 第15页 |
三、 询问证人 | 第15-16页 |
四、 讯问犯罪嫌疑人 | 第16页 |
五、 鉴定 | 第16页 |
六、 勘验、检查 | 第16页 |
七、 技术侦查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我国职务犯罪侦查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| 第17-24页 |
第一节 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发现难 | 第17-18页 |
一、 检察机关与相关部门配合不够 | 第17页 |
二、 检察机关内部配合协作不够 | 第17-18页 |
三、 涉及职务犯罪案件的管辖权问题不够明确 | 第18页 |
第二节 职务犯罪案件调查取证难 | 第18-21页 |
一、 “12 小时传唤时间”为职务犯罪调查取证带来的困难 | 第19-20页 |
二、 “由供到证”的侦查模式为职务犯罪调查取证带来的困难 | 第20页 |
三、 技术侦查措施落后为职务犯罪调查取证带来的困难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职务犯罪案件收集固定证据难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当前国外职务犯罪侦查概况 | 第24-29页 |
第一节 职务犯罪侦查机关及人员的特别侦查权 | 第24-25页 |
一、 具备特殊身份或一定职权的机关或人员享有特别侦查权 | 第24页 |
二、 使用特别侦查权只须有犯罪嫌疑即可 | 第24页 |
三、 该侦查权不同于一般侦查权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职务犯罪侦查的主要措施 | 第25-26页 |
一、查封、扣押、冻结 | 第25页 |
二、检查、复制银行账目 | 第25页 |
三、要求犯罪嫌疑人申报财产 | 第25页 |
四、证人作证或提供证据证明犯罪行为 | 第25-26页 |
五、犯罪嫌疑人出境予以限制 | 第26页 |
六、限制嫌疑人转移其财产 | 第26页 |
七、要求相关单位协助侦查 | 第26页 |
八、职务犯罪侦查可秘密进行 | 第26页 |
第三节 职务犯罪侦查的特殊规定 | 第26-29页 |
一、 举证责任倒置 | 第26-27页 |
二、 可要求共同职务犯罪中的嫌疑人强制作证 | 第27页 |
三、 证人作证则可免责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我国职务犯罪侦查的完善 | 第29-43页 |
第一节 建立职务犯罪侦查协调配合制度 | 第29-31页 |
一、 完善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制度,构建惩治职务犯罪大体系 | 第29-30页 |
二、 建立职务犯罪侦查优先权制度,为职务犯罪侦查提供坚强后盾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职务犯罪侦查措施的完善 | 第31-40页 |
一、 完善职务犯罪侦查措施的必要性 | 第32-33页 |
二、 完善职务犯罪侦查措施的总体要求 | 第33-34页 |
三、 构建职务犯罪侦查措施体系的设想 | 第34-40页 |
第三节 职务犯罪证人作证制度的完善 | 第40-43页 |
一、 树立直接言词证据、排除传闻证据理念 | 第40页 |
二、 建立证人作证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| 第40-41页 |
三、 建立职务犯罪案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| 第41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后记 | 第46-4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