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22页 |
| ·研究的缘起 | 第8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8-10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| ·实践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| ·教学表达 | 第10页 |
| ·教师表达 | 第10-11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表达 | 第11页 |
| ·已有研究综述 | 第11-19页 |
| ·关于教师言语表达的已有研究 | 第12-15页 |
| ·关于教师非言语表达的已有研究 | 第15-18页 |
| ·关于教师板书表达的已有研究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 | 第19页 |
| ·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| 第19-22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第2章 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理论研究 | 第22-43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内涵 | 第22-24页 |
| ·“表达”的意蕴 | 第22页 |
| ·何谓“立体” | 第22-23页 |
| ·为何需要“立体” | 第23-24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组成及其模型建构 | 第24-35页 |
| ·音声讯道表达 | 第24-25页 |
| ·动姿讯道表达 | 第25-29页 |
| ·形符讯道表达 | 第29-32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模型 | 第32-35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特点 | 第35-39页 |
| ·伴随性 | 第35-36页 |
| ·意向一致性 | 第36-37页 |
| ·情境性 | 第37-38页 |
| ·得体性 | 第38-39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功能 | 第39-43页 |
| ·保证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进行 | 第39-40页 |
| ·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| 第40-41页 |
| ·有效组织与调控课堂教学 | 第41页 |
| ·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| 第41-43页 |
| 第3章 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现实考察 | 第43-62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观察研究目的 | 第43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观察的基本要求 | 第43-44页 |
| ·观察样本的确定 | 第43页 |
| ·观察的基本程序 | 第43-44页 |
| ·观察记录的要求 | 第44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观察量表的编制 | 第44-50页 |
| ·编制依据 | 第44-45页 |
| ·编制过程 | 第45-50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观察结果分析 | 第50-61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表达的各表现形式及其教学功能分析 | 第51-57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表达的协同一致性分析 | 第57-58页 |
| ·课堂教学中教师表达的立体化程度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·教师立体表达课堂观察的结论 | 第60-61页 |
| ·教师立体表达课堂观察研究的反思 | 第61-62页 |
| 第4章 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水平的提高 | 第62-69页 |
| ·影响教师立体表达水平的因素 | 第62-65页 |
| ·教师教学专业素养 | 第62页 |
| ·教师的个体思维品质 | 第62-63页 |
| ·教师的情绪与情感状态 | 第63-64页 |
| ·其他因素 | 第64-65页 |
| ·教师提高立体表达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| 第65-69页 |
| ·反思表达行为,遵循立体表达规则 | 第65-66页 |
| ·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,掌握立体表达技巧 | 第66-67页 |
| ·加强教学修养,避免表达的失当与失范 | 第67-69页 |
| 第5章 结语 | 第69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| 附录 | 第73-83页 |
|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83-84页 |
| 后记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