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导论: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叙事现象研究 | 第9-35页 |
第一节 迷宫文本叙事现象 | 第9-12页 |
第二节 叙事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20页 |
一、西方叙事理论的发展进程 | 第13-17页 |
二、中国的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第三节 作家、作品及其作品批评概述 | 第20-32页 |
一、乔治·艾略特与翁伯托·艾柯 | 第20-25页 |
二、《米德尔马契》与《玫瑰的名字》研究综述 | 第25-32页 |
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、范围、价值和结构 | 第32-35页 |
第二章 叙事理论篇 | 第35-55页 |
第一节 副文本理论 | 第35-41页 |
一、阐释的门槛 | 第36-39页 |
二、副文本研究的诗学价值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元叙事理论 | 第41-46页 |
一、叙事中的理论介入 | 第42-43页 |
二、叙事程式的建构与解构 | 第43-46页 |
第三节 叙事空间结构理论 | 第46-54页 |
一、空间概念与文学的契合和融通 | 第46-48页 |
二、叙事空间的表现形式 | 第48-51页 |
三、水平叙事轴和垂直叙事轴 | 第51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第三章 作家理论篇 | 第55-87页 |
第一节 永远解读不完的书 | 第55-64页 |
一、人物-情节批评模式向形式-结构模式转向 | 第55-60页 |
二、传统批评范式向叙事批评转向 | 第60-64页 |
第二节 网状结构理论假设 | 第64-68页 |
一、整体形式观 | 第64-67页 |
二、关系群的联接 | 第67-68页 |
第三节 开放作品理论 | 第68-78页 |
一、作品形式 | 第70-72页 |
二、"模范读者" | 第72-74页 |
三、批评策略 | 第74-78页 |
第四节 阅读理论 | 第78-85页 |
一、双重文本的阅读 | 第78-80页 |
二、双重代码的阅读 | 第80-83页 |
三、隐迹文本的阅读 | 第83-85页 |
结语 | 第85-87页 |
第四章 叙述形式 | 第87-107页 |
第一节 网状叙事 | 第87-97页 |
一、两个故事的接驳 | 第89-93页 |
二、众多故事的融通 | 第93-97页 |
第二节 环形叙事 | 第97-106页 |
一、环形层次 | 第98-102页 |
二、"全书"和无限 | 第102-106页 |
结语 | 第106-107页 |
第五章 正副文本 | 第107-124页 |
第一节 网格式副文本 | 第107-117页 |
一、从标题到题记 | 第108-114页 |
二、从笔记到小说 | 第114-117页 |
第二节 副文本游戏 | 第117-123页 |
一、从名字到图画 | 第117-119页 |
二、从空名到空名 | 第119-123页 |
结语 | 第123-124页 |
第六章 叙事和元叙事 | 第124-144页 |
第一节 叙事话网状 | 第124-134页 |
一、网状语言 | 第124-126页 |
二、网状语境 | 第126-132页 |
三、网状故事 | 第132-134页 |
第二节 叙事话迷宫 | 第134-142页 |
一、语言的迷宫 | 第135-137页 |
二、书籍的迷宫 | 第137-139页 |
三、阐释的迷宫 | 第139-142页 |
结语 | 第142-144页 |
第七章 空间结构 | 第144-157页 |
第一节 网状空间 | 第144-150页 |
一、连接现在的网 | 第144-147页 |
二、伸向过去的网 | 第147-150页 |
第二节 环形空间 | 第150-156页 |
一、旅行之线 | 第150-152页 |
二、知识之线 | 第152-156页 |
结语 | 第156-157页 |
结语:迷宫文本,一个未尽的话题 | 第157-160页 |
注释 | 第160-1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8-201页 |
附录 | 第201-212页 |
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| 第212-213页 |
后记 | 第213-2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