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域蔬菜物流模式构建及其优化策略研究--以苏州市为例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引言 | 第9-15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-13页 |
| ·宏观环境 | 第9页 |
| ·微观环境 | 第9-13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|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| 第15-20页 |
| ·蔬菜物流及其特征 | 第15-16页 |
| ·关于蔬菜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6-20页 |
| 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| 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7-20页 |
| 3 苏州市蔬菜物流市场调查及问题分析 | 第20-30页 |
| ·市场调查结果 | 第20-24页 |
| ·差价占购入价比重较大 | 第20-22页 |
| ·传统方法进行物流决策 | 第22-23页 |
| ·外埠菜商抢滩本地菜场 | 第23-24页 |
| ·苏州市蔬菜物流存在的问题 | 第24-30页 |
| ·组织与体系 | 第24-25页 |
| ·品牌与价格 | 第25-26页 |
| ·保鲜与运输 | 第26-27页 |
| ·人员与信息化 | 第27-28页 |
| ·标准与质量 | 第28-30页 |
| 4 苏州市蔬菜物流的SWOT分析 | 第30-37页 |
| ·优势(STRENGTH) | 第30-31页 |
| ·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| 第30页 |
| ·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 | 第30页 |
| ·雄厚的物流业作后盾 | 第30-31页 |
| ·劣势(WEAKNESS) | 第31-32页 |
| ·名企数量少,名牌产品少 | 第31页 |
| ·时蔬设备落后,技术水平不高 | 第31页 |
| ·农业经济比重小,配套机制未建全 | 第31-32页 |
| ·人地资源矛盾突出 | 第32页 |
| ·机会(OPPORTUNITY) | 第32-34页 |
| ·政府实施新政 | 第32-33页 |
| ·经济发展机遇 | 第33页 |
| ·城市空间发展带来消费市场 | 第33-34页 |
| ·菜蓝子工程的实施与推广 | 第34页 |
| ·威肋(THREAT) | 第34-36页 |
| ·散户经营方式主为 | 第34页 |
| ·菜地面积持续减少 | 第34-35页 |
| ·蔬菜品牌创新意识弱 | 第35页 |
| ·收入差距与务农理念转变的威胁 | 第35-36页 |
| ·设计苏州市蔬菜物流战略模式 | 第36-37页 |
| 5 苏州市蔬菜物流模式的设计及优化策略 | 第37-48页 |
| ·蔬菜物流模式设计 | 第37-39页 |
| ·优化原蔬菜物流模式 | 第37-38页 |
| ·创新蔬菜物流模式 | 第38-39页 |
| ·政府为蔬菜物流搭台 | 第39-40页 |
| ·加大资金投入,强化政策扶持 | 第39页 |
| ·加大对蔬菜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| 第39页 |
| ·打造蔬菜公共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 | 第39-40页 |
| ·扩大蔬菜物流规模,健全蔬菜物流体系 | 第40-45页 |
| ·扶植蔬菜生产基地 | 第40页 |
| ·蔬菜物流主体多元化 | 第40-41页 |
| ·积极发展第三方蔬菜物流产业 | 第41页 |
| ·科学预测时蔬市场需求 | 第41-45页 |
| ·推进蔬菜冷链物流发展 | 第45页 |
| ·实现蔬菜物流的增值服务 | 第45-48页 |
| ·健全蔬菜标准化体系 | 第45-46页 |
| ·确立优势蔬菜品牌 | 第46页 |
| ·加强蔬菜深加工技术 | 第46-47页 |
| ·研究蔬菜种植技术 | 第47-48页 |
| 6 结论及不足 | 第48-50页 |
| ·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·本文的不足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| 附录 | 第53-5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 | 第55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