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史学理论论文--史学史论文--中国论文

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

中文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绪论第12-18页
 一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14-17页
 二、课题价值第17-18页
第一章 范文澜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第18-30页
 一、角色的特殊性第19-21页
 二、开创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第21-24页
 三、着眼于中国的特殊性,具有民族色彩的治史风格第24-27页
 四、抵制教条主义学风,倡导历史主义思想第27-30页
第二章 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机构的创建和发展第30-43页
 第一节 范文澜到来之前延安建立史学机构的契机第30-32页
 第二节 范文澜与延安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室的沿革第32-37页
 第三节 范文澜领衔的史学机构之主要特征第37-43页
第三章 范文澜与战时史学范式第43-59页
 第一节 战时历史框架的确立第43-47页
 第二节 战时文化心理第47-52页
 第三节 战时学术导向第52-59页
第四章 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(上)第59-94页
 第一节 近代以来的中国通史研究与《中国通史简编》的编纂第59-74页
 第二节 延安版《简编》对阶级剥削和剥削阶级的评价第74-82页
 第三节 延安版《简编》的平民立场第82-94页
第五章 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(中)第94-130页
 第一节 修订本对历史主义理论的运用第94-104页
 第二节 修订本的农民战争史观第104-115页
 第三节 修订本《简编》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第115-130页
第六章 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(下)第130-147页
 第一节 中国马克思主义近代通史体系的建立第130-139页
 第二节 范文澜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观点及其意义第139-147页
结语第147-150页
参考文献第150-160页
致谢第160-16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第161-162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2页

论文共1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1369-1599日本各阶层对华观初探
下一篇: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