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3-27页 |
一、研究的学术意义 | 第13-14页 |
二、学术界研究史述评 | 第14-21页 |
三、史料、方法和框架 | 第21-27页 |
第二章 14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末日本对华观之背景分析 | 第27-40页 |
第一节 14世纪前日本对华观的流变 | 第27-36页 |
一、奴隶社会时期日本在政治上对中国的依附 | 第27-28页 |
二、日本在同隋唐交往中体现出的自立精神 | 第28-32页 |
三、日本在同宋元交往中的独善意识和神国思想 | 第32-36页 |
第二节 14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末的日本社会与中日关系 | 第36-40页 |
第三章 14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末日本统治者的对华观及其政策分析 | 第40-70页 |
第一节 南朝怀良亲王的对华态度 | 第40-49页 |
一、怀良亲王首拒明朝使节的思想和现实背景 | 第40-43页 |
二、怀良亲王对明态度矛盾的原因 | 第43-47页 |
三、怀良亲王对华观的总结 | 第47-49页 |
第二节 足利幕府的对华认识 | 第49-60页 |
一、足利义满的政策及对华观 | 第49-54页 |
二、足利义持的对明态度及断交政策 | 第54-57页 |
三、义教、义政的对明态度及其政策 | 第57-60页 |
第三节 丰臣秀吉对明朝的野心 | 第60-68页 |
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四章 以五山僧侣为代表的日本知识分子的对华观 | 第70-121页 |
第一节 春屋妙葩对明朝的友好感情 | 第70-72页 |
第二节 《善邻国宝记》中所反映的五山禅僧对华观 | 第72-85页 |
一、绝海中津的慕华情节与瑞溪周凤对“日本国王”号的批判 | 第74-76页 |
二、惟肖得严国书中的平等意识与瑞溪周凤的继承 | 第76-78页 |
三、瑞溪周凤的国体观与对华观 | 第78-82页 |
四、横川景三对待朝贡的不同看法 | 第82-85页 |
第三节 室町时代日本外交使僧的活动及其对华观 | 第85-112页 |
一、日本使僧在明朝的交涉及其态度 | 第87-93页 |
二、日本使僧在中国的文化活动及其对华观 | 第93-105页 |
三、禅僧们在外交、文化领域之外的对华认识 | 第105-112页 |
第四节 五山禅僧在壬辰战争中表现出的对华认识及态度 | 第112-118页 |
一、丰臣秀吉身边的五山禅僧对战争的态度 | 第112-115页 |
二、随军禅僧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其表现 | 第115-118页 |
小结 | 第118-121页 |
第五章 日本大名和商人的对华观 | 第121-141页 |
第一节 勘合贸易中商人们对中国的认识 | 第121-127页 |
一、九州商人与幕府对明贸易的展开 | 第121-123页 |
二、大贸易家楠叶西忍的对明认识 | 第123-125页 |
三、勘合贸易商人在文化及外交领域的贡献 | 第125-127页 |
第二节 私贸易中日本商人的对华认识 | 第127-133页 |
一、大名商人与前期倭寇 | 第128-130页 |
二、大名商人与后期倭寇 | 第130-132页 |
三、勘合贸易商人与私贸易商人对华观之比较 | 第132-133页 |
第三节 丰臣秀吉“入唐”计划中立场各异的大名和商人 | 第133-138页 |
一、博多商人岛井宗室与神屋宗湛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 | 第133-135页 |
二、东国大名与西国大名对华认知的差异 | 第135-138页 |
小结 | 第138-141页 |
第六章 综论 | 第141-150页 |
附表 1369——1599中日对照年表 | 第150-156页 |
附图 日本古地图 | 第156-1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7-166页 |
致谢 | 第166-1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67-168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