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3页 |
绪论 | 第13-36页 |
一、顾颉刚生平及学术述略 | 第13-18页 |
二、顾颉刚研究综述 | 第18-32页 |
三、本文的基本出发点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32-36页 |
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:“默证”问题与方法背后的认识论预设 | 第36-53页 |
第一节 怀疑的开端 | 第37-39页 |
第二节 论“默证适用之限度”的不可实现 | 第39-46页 |
第三节 方法背后的认识论预设:默证问题再认识 | 第46-53页 |
第二章 本体的退隐:顾颉刚“不立一真”口号下对历史本体的搁置 | 第53-70页 |
第一节 “不立一真”解读 | 第53-57页 |
第二节 搁置历史本体的顾颉刚史学 | 第57-70页 |
第三章 主体的发现:“故事的眼光”解析 | 第70-86页 |
第一节 顾颉刚的民间文化研究与“故事的眼光”的形成 | 第72-78页 |
第二节 在“故事的眼光”中发现主体 | 第78-86页 |
第四章 从“历史演进”到“文本流变”:主体视角下历史学研究对象的身份变迁 | 第86-99页 |
第一节 作为文本的历史:论顾颉刚的文本流变法 | 第86-94页 |
第二节 论文本的三个层次及其作用 | 第94-99页 |
第五章 彰显主体后的顾颉刚史学特质 | 第99-117页 |
第一节 以今度古的困境:历史主义和人本倾向之间的矛盾 | 第99-104页 |
第二节 有意造伪和无意成伪的张力 | 第104-109页 |
第三节 主体与文本的认知循环 | 第109-117页 |
第六章 层累造史说与历史学的认识论转向 | 第117-136页 |
第一节 层累说的提出 | 第117-124页 |
第二节 “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”与历史学的两难困境 | 第124-129页 |
第三节 历史学的认识论转向 | 第129-136页 |
结语 | 第136-147页 |
第一节 顾颉刚历史认识论思想总结 | 第137-142页 |
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主客体关系略论 | 第142-1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7-166页 |
一、顾颉刚作品 | 第147-149页 |
二、专著 | 第149-155页 |
三、论文 | 第155-166页 |
致谢 | 第166-16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68-169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69页 |